初阳书院 吴志坚
硕博士教育旨在培养科研人才,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一般来说,从事任何研究,都须具备较强的探索思考能力。所谓探索思考即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其中又以提问题尤为重要。
就人文学科而言,如何提问题?首先,保持一颗好奇心非常重要。科学探索最大的动力是满足研究者的内在好奇心,而非种种外在利益。就人文学科来说,对现实人生保持关怀是激发问题的关键之一。这关怀,大到对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中到种种社会弊端,小到个人的感情,只要关心,无不产生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是推动人文学科发展的原动力。为什么有些古老学科,如历史等,能够历时数千年亘古常新?其中重要原因是各个时代问题都不相同。
从这点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会发现问题非常严重。在中学,提及文科,一般总是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在这种教育中,关心现实是“分心”,是“不务正业”,必须摒弃。那么书本里有什么内容?充斥着“标准问题”,“标准答案”。事实上,问题有好坏而无“标准”,“标准问题”的另一面是禁止提问;而解决问题关键是能够随机应变,尝试多种方法,所谓“标准答案”,即扼杀这种尝试。这种“标准问题”“标准答案”训练的成果是“标准”的高分蠢材。
目前,大学硕博导师最大的烦恼是学生不会做研究。而学生缺乏研究能力的中重要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的同时,抑制学生的探索思考能力。
从事研究还需要一些基本素质。人文学科需要最基础的素质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包括古文阅读和外文阅读,二者又以古文阅读为要。道理很简单,阅读是人文学科获得已有知识和思想最重要的方法。怎么培养阅读能力?不言而喻,阅读,大量阅读是唯一方法。但现在基础教育有两件咄咄怪事:一是学生睡眠不足,二是学生没时间看书。读了六年中学,睡眠时间很少,但看了几本书?恐怕除了教科书外,没有几本,因为大量时间是用来做习题,而看“课外书”被大部分中学荒唐地禁止。还有一个阅读问题是,一些基本书目,该读的没有读。比如《论语》,中学教材只选了有限数则,大学也无要求,但研究生阶段会设定此书应该已被熟练通读而无需再读。结果所有阶段都没有读,而这又是人文研究必须熟悉的一部书。这也可已算中国教育的咄咄怪事。
因为基础教育连同大学教育在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上做得太差,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已经将这方面的要求降得极低,低到超出一般想象。如国内好多顶尖大学中文系入学考试有一道必试题,即标点古文。注意,试题所选材料并非《尚书》之类,而是诸子或《史记》、《通鉴》,也就相当于过去十三四岁孩子的水平。更可笑的,还有顶尖大学居然给一段简体字要求写成繁体字,分值还挺高。让人感叹的是,即便这些题目,考生得分还是很低。
以考研的要求来衡量,一个初中生,只要以正确方法学习合适的内容,几年功夫,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并非难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何等的浪费时间,摧毁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