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这是这一周《论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而重中之重便是让学生理解“礼让”一词的真正内涵。现在书院的《论语》教学主要以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为主,这本书大致收录了历代各家对《论语》的注释,但其中也是众说纷纭、良莠不齐。
对于这句话,皇侃解释说,“在上位者能以礼治国,则下无争心而皆相礼让。否则,下有争心,惟利是图,则国难治。”这主要是把礼让和争夺相对,如果在上者能道以礼让之风,则国易治。但礼并没有这么狭隘。朱熹则认为恭让是礼的实质,治国以礼并不是用外在的礼仪形式,而是要用礼的实质——恭让来安定一个国家。
朱熹所讲的礼让就不再是理想地冀图以容貌的谦恭来达到整个社会组织和谐的工具,而是在礼让之中,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他的分位上安定,其间的区别便在于一个只是工具,一个是人伦能于其间安定的目的。要知道,这种在分位上的安定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阶级的划分和固定,而是每一种身份的人都有自己所恪守的伦理道德,这就是《礼运》中所讲的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慧幼顺、君仁臣忠,这是五组人伦关系中双方都应尽到的伦理道德。而这五组关系中,双方各以对方承担相应责任为前提,并非如后世所理解的礼只是下对上的一种侍奉。
(作者:初阳书院国学老师 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