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初阳书院网站 初阳书院微信号:chuyangsy
首 页 关于书院 师资力量 教学活动 教学成果 初阳讲坛 招生报名 小学(蒙学班) 联系我们
 
· 研修交流促成长,学思悟行共提升︱初阳..
· 初阳学校开展性教育专题讲座:敞开心扉..
· 初阳书院中小学古诗词大赛圆满落幕
· 刘禾秋聊教育:用鼓励的眼光守望孩子
· 初阳中小学校园开放日报名︱为家庭赋能..
· 初阳创始人吴志坚︱十年办学,一路踩坑
· 2023•初阳蒙氏夏令营..
· 初阳蒙小•五一宇宙教育独..

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并重。主干课程有三类:
1、传统国学课程:以原典为中心,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文史常识教育贯穿其中。
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导师制,培养研究和写作能力。
2、英语及西方文化课:全外教授课,全英语教学。
3、常识与实践课程:泛读、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地理等。

国学课程由国内一流大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副教授以上专家授课。英语及西方文化课由外教授课。  
初阳书院国学国际班QQ咨询:2284475192
邮箱:cycollege@163.com
欢迎来校参观或观看教学展示。

 
首 页 >> 详细信息


初阳论坛第二期——孝敬与理想(二)

2015/2/15 关注人数:2783

导语:    

临近年关,大家的脚步都在急匆匆地奔往家乡,这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每一年都要经历的迁徙。身为子女的我们一方面想留在父母身边陪伴日渐衰老的父母,但另一面,自己的理想又在召唤着自己去向远方,其间情与理的矛盾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它并做出选择,但现实似乎总不能两全其美。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为父母尽孝和去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之间情与理的矛盾,您又是如何在现实中解决的呢?为此,初阳论坛请了很多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人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小博(路人甲)父母与子女之间常有意见冲撞问题存在我觉得这跟中国的家庭教育观念和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观念是有一定的关系:在家庭观念方面,我可能还是觉得无论如何当先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还是存在父母在“权势(或权威)”上凌驾于子女之上,子女需要去考虑服从与否的问题。如果用蒋勋的话来说,家庭暴力不仅存在于父母之间,也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暴力包括了实体暴力与意念暴力。(这话,我自己造的,他只是说过,自己曾经想单独在房间听音乐,妈妈不停关心他,送水送汤,他觉得其实这也是一种暴力)存在暴力的原因,想来与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分不开的。“爸妈是对的,爸妈活了大半辈子,事情看得透,看得多”,当然还有那句“我过得桥比你走的路多”。中国传统的观念“求稳”,如果你求稳,爸妈的意见自然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如果你求“我”,那就要静静地跟自己多些对话,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关照自己的心里到底“哪些是对你来说,人生最重要的”,“哪些你如果不做,会死不瞑目的”,“你做哪些事,你会觉得我是真正的有所用处了,可以立命了”。 

纵然我们现在回觉得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有些荒唐的,但是,就中国现在在历史的发展阶段而言,你不得不承认,它的本体现象没了,它的意念影响还是存在

相对比先进的国家(非发达国家),拿幸福度最高的北欧或者一些欧洲国家来说,他们的家庭观念,或许不如中国人那么重情,但你看得到,自小开始,子女的独立性是被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而就我个人,小的时候,在家里,我是不具备发言权的,就现在来说,爸妈也会觉得我的一观点是小孩子气。当然,这也跟中国的思维方式有关系,中国的整体的是具象的,爸妈无法把你作为孩子的部分,和你作为独立个人的部分分开。这也是与下面的这个观念联系着的。

在个人与群体观念,中国的群体观念,个人服从群体。在中国,群体的存在是容易被看出的,而个人的存在是容易被忽视的。就独立品牌而言,当你看到一片片的独立品牌出现的,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围绕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作者进行的创作或者生产是可以存在并且发展好的,于是不少人去做了(其实有些人是没有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有能力做的)。我想,可以推测的是,当这种独立品牌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收到的质疑和阻力也是不小的。

这也是群体与个人关系之间的一种现象。

放在家庭里,就是个人的人权问题(我不知道说人权对不对)。家庭是一个群体,我作为小的组成部分(繁衍成分),我是要依附于家庭的,这便忽视我作为独立个人的某些权权利。近乡(比如返家)的时候,我会明显的意识到:我是某某某的子女(而淡淡遗去我是某某某的想法)。我相信,这方面,每个人的感受纵然程度不同,但是都能有所体会。我们在一个家庭里,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的混为:他是爸爸,她是妈妈,我是女儿。而褪去爸爸、妈妈的工作角色,爸爸妈妈也作为子女的角色,爸爸妈妈作为独立的男性或女性的角色;而我,除了女儿的角色,我也有其他的角色,比如我在社会上的工作角色,关系角色,我作为男朋友的女朋友角色(我作为女朋友的男朋友角色)。这些角色的自动消失或者褪去,其实便是源自不够开通的家庭沟通问题,而不沟通或沟通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家庭中的个人独立性意识淡薄有关。这在社会发展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可能不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我自然也不能说西方国家的“个人观念”就一定完全正确,而我们的“群体观念”就一定落后或者过去传统。小孩子是在摇摇摆摆跌跌撞撞中学会走路,而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

其实这也是造成自我孤独存在的一个原因。我觉得,我的爸妈在内心深处,当有一天他们不用操心我们了,我们也有自己的子女了,他们可能会隐约感到孤独的存在。这种无法言明,他们双方之间也说法沟通的孤独,或许也是希望我们不远游的原因之一。

贯义师(福安慈云寺比丘尼)在我的人生经验中,没有这样的矛盾。但是可以理解!这主要看父母的情况了。有的父母特别理解孩子,而且有差不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则完全不同,像后者这样那就比较麻烦了!但是想要达到出世间,也是要许多条件具足的,还是要解决了以后,达成一致,然后走自己的路!再一个,人和人真的根性不一样,一年级的不可能会做大学的题!所以,实在说不通就没必要说了!层次不同,也真是沟通不了!干脆放手去干!如果你有框框在,你就没法飞。道德也是一种世间的框框。我们的修行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而是真正离苦。

树叶(国学爱好者):“为父母尽孝和去远方实现自己的理想之间总是存在着情与理的矛盾”,这果然是我体会过的现实中的矛盾,呵呵,以前也在其中纠结过,现在也至少于情上犹豫,并没有完全的解决,说点自己的看法。我是这么分析的。先分析理想状态。理想状态的父母,应该看到实现自己价值在儿女生命中的意义,对有些人来说,它就像氧气一般重要,有了理想,他才能看到黑白的世界变成五彩斑斓;第二,父母想要看到的是儿女真正幸福。而不是表面的所谓各方面都好而内心失去生机,毕竟儿女和他们一样人生只有这一辈子,嘿嘿。这是理想状态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平时也都听到看到,但总得来说还是少。作为儿女,在父母身体健康的时候可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年老有疾病时应该尽心照顾自己的父母。另外经济条件一旦允许就可以把父母接到附近,未必要等到年老多病,这样也许是一个两全的办法。

施良玉(国学爱好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孔子对“孝”的诸多诠释中的一种吧。然而不知您会不会因“怎样才算是孝”而困惑。工作以后,我会定时每周日八点左右给千里之外的家人打电话,朋友说我每周如完成任务一般。我真的是很恋家,这种恋是从高中住校便开始且愈演愈烈。现在每年在家待不了几天,我总是会细细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然后既哭且笑地偷偷品味着。我也总想,当父母百年之时,他们会因舍不得这唯一的孩子而哀痛,假设我对他们平平淡淡或者如某位不肖子孙,他们是不是会对这世间少一份留恋。不知为何,至今我依然觉得,自己多半是为父母在努力。我想也许等他们走后我才会想着为自己而活吧,诚然,我就是孔圣人嘴里的“小人”,一直活在悲悯的小屋里。

刘佳博(浙大书法系学生):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离开故乡,闯南走北之举早已习以为常。我认为应该在尊重传统伦理道德、礼教的基础上加进一些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提倡的新元素。我的看法做法比较浅显,对于我来说,在外面一定会经常打电话问候父母,并将自己最近的身体、学习、交往等方面告诉父母,还有未来的打算,可能是一星期也可能是长远打算,总之让父母详细知道我在外面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回到家后,就陪在父母身边,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Amanda:(英伦某校全球化传播硕士):我觉得发达的科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况且我认为“孝”不是一定要陪在父母身边的呀~~~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也是尽孝的一种方式。

梁学敏(浙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目前父母身体都很健康,在外地追求自己理想并无不妥。相较家里,杭州有更多的机会与空间。我与父母经常打电话或者视频,一则汇报自己的近况消除他们的担忧,二则了解他们的生活与需求。虽说父母希望儿女常伴身边,但是如果因为迁就而委屈自己放弃理想,也并非父母乐意看到的。父母都希望子女生活得快乐,那就用事实说明自己在外生活得非常充实有趣。在人生的路要自己来走,我也是,父母也是。如果与父母朝夕相伴,两代人的观念差异还是很大的,有可能出现大大小小的矛盾,我觉得距离反而更有利于调和这样的矛盾,每一次的相聚更温情。我回家的时候常常教他们接触互联网,认识这快速变化的世界,沟通想法,希望他们能在孩子都独立之后将生活的重心移到他们自己身上。如果将来某一天,父母身体出现状况,我会回到父母身边去照顾他们,希望那时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成为父母的依靠,这也是我在外奋斗的一个动力。

养父母怎么能同养犬马?

妞妞妈妈(妞妞的父母是新式教育的探索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应该考虑当时的条件,儿女远出实现理想,是很难再回来尽孝,甚至很难和家里取得联系,现在发达的社会条件下这个矛盾得到很大的缓解了,尽孝更在于竭其力、诚其意。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距离渐渐不是主要的隔阂,可以接来同住,可是随时回家等等,现在最大的问题反而是不能竭力诚意,和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我更认同犬马也能得到饲养,如果父母只能得到饲养(给钱、给物,形式上的常回家看看),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这句话的译文可能不是最主流的译法,只是我个人更认同的译法。

妞妞爸爸:古时候交通不便,一旦出门远行,家有急事很难相应,不能尽孝便是最大的问题(百事孝为先嘛);至少现在不会出现这样因距离而不能尽孝的问题,却产生了“心和道德”上的距离,才是最可怕的。如果心中念父母之恩德,纵然尽在眼前又怎样?当前各种报道抛弃父母,打骂双亲的,经常可以看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一句如果独立出来看,也许失去孔子的本意啦,孔子一定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讲了这样的话。如果单独出来讲,我的体会是,有德之士心怀大志,能有担当,不管身在何处,坚定勇敢地一如既往,一旦决定的事情,很少折回,内心细致的感情和需求永远不是首先要表露和实现的;怀土之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人”,而是容易多愁善感,遇事更显感性,与“怀德君子”相比,行事不够刚毅,果断,少些担当而已。因我离老家很近,且父母兄弟经常在一起,没有这一方的矛盾啦。

妞妞父母的同事:尽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但是在目前的生存环境中,不是很适合。需要变通。父母安康,是子女的最大的心愿。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子女的健康和幸福是他们最挂念的。经常地给父母报平安,给他们讲讲你的快乐和成功。即使没有多大的成功和成就。也让父母知道你在努力。并把子女遇到的困难给老人讲讲,也听听他们的建议。目前的子女应该都要做到,对父母思念和感恩。要时常想想我们在吃饭和娱乐的时候父母的情况。要时常打打电话,经常回家看看。“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会记着别人的恩德,小人会记着别人的钱财。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作为受惠方,要记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不要说一定要飞黄腾达的时候才想到报恩,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记得别人的恩惠,小回报,也是报恩。作为施惠方,要心胸坦荡,不求回报。这样才不会被困扰。即使受惠的一方没有回报或者忘记了,但是能帮助到别人,也是很快乐是事情。

*发言顺序按照各位朋友回复的先后顺序排列

后记

这两个问题(欲望和刚毅;孝敬与理想)原是初阳书院学生的《论语》期末考试题,本来想请几个老师也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是没想小叩大鸣,讨论这么热烈!这也足以证明我们一向的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引导,它并非记诵之学,亦非“古代”之事,而是“活”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之中。

同情的理解,理性的吸纳,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在此,论坛向各位朋友表示感谢,并期待着以后继续分享。


[返回]


 
 
 
共 0 条 共 0 页 现 0/0页

姓名:
留言:
   
 
 

 

网站地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电话:0571-87981580、13957146781
校园地址:衢州市龙游县东华街道街路28号龙游初阳书院 备案号:浙ICP备090182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