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人格的内在在于心性。书院学习“四书”便是要与古人的心性相接。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四书”毕竟是几千年前的文化,它是否仍适用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不得不让人深思。而“孝”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两种观念交锋的阵地。
在中国社会,二十四孝的故事曾广泛流传,其以绘声绘色的故事形式劝导人们孝顺。但其中也有些不近人情的例子,例如“郭巨埋儿”。这种有意编撰的“孝顺”的故事于原始儒家的“孝”来说可能失其本意,但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到底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为此,初阳书院的师生们4月23日在龙游基地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以王斯煜、黄雪枫、周奕聪、陈岩善(教师)为代表的正方认为:二十四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利大于弊。因为孝是人类心中不可磨灭的情感,是人之为人的人心所在。虽然二十四孝的一些故事过于极端,但是其本意在于让人尽心尽力去侍奉自己的父母(“事父母能竭其力”),这种尽心是一个人纯粹无私的心性所在。我们要学习的便是这种无私的心性,再将其扩充,而不是学习二十四孝外在的故事形式。反方所举“卧冰求鲤”的例子,从王祥不知拿热水破冰,从而认为他笨,并以此断定他所奉行的便是愚孝,完全是偷换概念,也完全否定了我们人之为人的“孝”的真实情感,所以我方认为二十四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利大于弊。
以韩嘉杏、廖心茗、杜田渊、黄明宇为代表的反方认为:二十四孝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弊大于利。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当时的官方(元代)为了控制民众有意编造的故事,已经偏离了孔子所提倡的本真的“孝”。它将人孝敬的情感看作一种功利性的工具,二十四孝中充满了因“孝”而最终获得财富、官位的例子,我方认为这种看法十分愚蠢。而且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充满了不近人情的故事,比如郭巨埋儿,我方并不否认人应该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是从人权、人情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认为子女是父母的附属而将其随意处置,从这一点更可以确定二十四孝是愚孝无疑。
反方:二十四孝中有很多为了父母而毁伤自己身体的例子,但“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毁伤”,像卧冰求鲤的王祥一样,虽然他为父母钓来了鲤鱼,但是他自己伤到了自己的身体,这样父母同样会担心(“父母唯其疾之忧”),我方认为这边是不孝敬。
正方:比起父母,是我的身体重要,还是父母的身体重要。假若大雪天我的母亲病重,作为儿子,我必须要背他去医院,但是,我的身体比较弱小,这种情况下,我会不会因为爱惜我的身体而不去背我的母亲去医院?如果是这样爱惜自己的身体,那边是极大的自私,而不是反方所认为的孝敬。
反方:请问正方,如果你是父母,你愿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去卧冰求鲤?
正方:首先,父母并没有要求子女这样去做,而是子女主动去做。孝的情感在于自己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父母对其强加的要求。那么我也请问反方,如果你是子女,你会不会在母亲病重时因爱护自己的身体而不会尽心让自己母亲的病情早些缓解?
其实“古人心性”和“思辨精神”一直是书院国学教学的目标所在。在这场辩论赛中,当我看到双方的同学都开始自觉向着这两种精神深入的时候,我欣慰地发现,他们真的成长了!
推选出最佳辩手:廖心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