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初阳书院龙游基础部教师 陈平
我们这片土地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兴起了国学热。当看到国学和热走到一起的时候,我的心就揪了起来。
关于热这个字,我们不妨多说几句,中国人似乎非常喜欢热,各种热层出不穷,尤其是身为孩子父母的,更是乐此不疲。很早以前流行素质热,各种素质培养大法,瞬间涌现到父母们面前,搞得父母们张口闭口不带上素质两字,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有孩子的人。结果怎么样?素质教育除了催生出若干素质教育专家,让各种素质教育机构赚得盆满瓢溢之外,剩下的就是被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孩子。
后来又流行起跑线热。那段时间,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这样的:
甲饱含深情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啊。
乙一脸郑重地回答:是啊,是啊!
到现在我们也没有见过哪位专家出来告诉我们,这起跑线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什么样子,到底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素质教育究竟祸害了多少孩子,反正最后搞得连数学家都出来说话了:小学生搞奥数,纯粹瞎胡闹。
现在又流行国学热,当然国学热已经流行好一阵子了,因为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兴趣,所以经常有朋友把有关国学的文章转给我看,使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奇谈怪论。
其中有一位专家,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他要论述的是国学在当下的问题。看完他的文章,我的感觉是这位老兄首先要搞清楚自己要讲的是什么。国学在当下还需要写一万字吗?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好好去研究,如果你认为古人的那些观点思想值得吸取借鉴,它自然就会进入你的脑子之中,成为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认为先人的观点有不可取的地方,那么在批评和思考当中,你也会变得越来越成熟,这就是研究国学的益处,有什么当下和不当下的问题?就算过去一万年,研究古代文化的益处也不过是如此,从哪里又来得当下不当下的问题?
最可怕的是读经热。我手中有一份某大师开设的读经计划,按照他的要求,想进他开办的学校,必须是这样的:
1、年满13岁以上,能背诵经典三十万字(中文20万字,外文10万字),通过测试录取为正式学员。
2、日常起居:早四点起床,四点半开始温经,六点体育,七点早餐,八点读书,11:30午餐,午休,13:30读书,17:30晚餐,18:30讲习(才艺)20:30杂务,21:00就寝。
3、假期安排:每年春节放假15天,端午放假10天,另无周末及其他假期,不定期组织团体游学参访。
对此,我想知道两点:
第一,孩子花这么大代价,背这么多书,真的就会懂吗?
很多家长朋友对此信之不疑,大家稍微用点脑子想一想,会背跟懂是一回事吗?让孩子背经的家长年龄都三四十岁了,无论是理解力和阅历,都非一个孩子能比的,你们自己拿过一本书来看看,能看懂不?孩子就算背得再熟,到了你们的年龄,不过就相当于你们手中拿了一本书的程度,如果你手中拿着一本书看不懂,怎么指望他背下来就懂呢?花了这么多时间,孩子们不过就是记住了几本书而已,也就是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把孩子一生最好的时光做了什么呢?把它们变成了几本书!
第二,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你真的认为那个日常起居安排可以吗?从晚九点到早四点,就算你的孩子是机器,按倒就睡,也只有七个小时,何况他们并不是机器,躺下总要过段时间才能睡着吧?
当然,大师就是大师,他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孩子背几本书(如果他的目的只是如此,应该说是许多孩子的幸运),你的孩子如果能背完这三十万字,他认为就是可造之材。对于可造之材,大师自然要另眼相看:劝说他留在书院,研究个十年二十年的(原文是:劝说在书院沉潜用功,至少十年,最好二十年)。
既然要研究,总要有书吧?大师想得很周到,为大家开列了书单,至于书目,因为太多我就不列了,总之,从诸子百家到佛教经典,从柏拉图到马克思,从欧几里得到爱因斯坦,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到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你能想到的,他列了,你想不到的,他也列了。这些都是该院学生要读的书。
对此,我也不好说什么,我只是想问问家长朋友:你打算让你的孩子做中医吗?如果不做中医,读《伤寒论》做什么?如果做中医,自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能成为中医吗?遇到这样的大夫,你敢找他看病吗?就算能成为中医,一个中医读爱因斯坦的书干什么?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伽利略这些人的书,是不需要基础,可以硬读就能读懂的?
国学热,读经热,热是够热的,希望不要把家长朋友烧糊涂了。对于有些大师,如果不是利欲熏心,我倒建议他们去看看大夫。
下一期:《国学乱象之二:不肯背?打不死你!》
作者简介:陈平,初阳书院龙游基础部专职教师,担任《论语》、《孟子》等授课。著有《儒家堕落图:孔子和他之前的时代》(武汉:武汉出版社出版,2012)、《悦读论语》(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等有关中国文化研究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