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曾说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提出了“兼爱”的理念,这两句话表面上看似相同,但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人人平等。因为墨子自己本身就是百姓出生,所以墨子的“兼爱”是没有任何等级观念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完全消失等级观念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墨子追求的是一种“大同”的社会,他主张的思想更利于在百姓中传播,但并不为统治者接受,所以这种理想型社会理念并不易得到发展。
然而孟子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均可适用。放在当时社会的话可以用于权力者,也是对政府的要求;就是说作为当权者,作为一国之主要让全天下的老人都要有保障,全天下的孩子都被爱护着。这在《大学》里面也有体现那就是“在明明德”君主的仁德要像阳光一样洒满大地,要有无私之心,让全国人民生活得美好,衣食无忧,家庭和睦。
因为孟子受儒家的影响很深,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孟子的观点里通常是以“外儒内法”的方法来治理国家的,并且孔子也很赞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孟子思想与孔子其实也大同小异,孟子的出发点是让统治阶级如何巩固地位,并为此建立合适的社会制度,所以这主要是从贵族和君王入手的。
我来举一个例子:假如你一个朋友的家人生了重病,用孟子“老吾老”的想法就是尽全力去帮助他;而用墨子“兼爱”的理念就是照顾他的家人要像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所以说虽然孟子和墨子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提倡的是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爱。
所以我觉得孟子更多的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感情来说明“仁”的主张是从理性出发的,而墨子所言的是一种“兼爱”的社会要求,更多从“情”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