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班班主任 陈平
先从学生层面讲。作为孩子,他们从本质上讲自然是好的,但他们对学习和其他一些方面的认识多少也还是有些问题的(这么讲,并不是说那些留在体制内的孩子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要谈的是书院的教育理念问题,所以就针对书院的孩子来谈)。这些问题大致可以粗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品行方面的,另一类是对学习的态度。
作为体制教育的副产品,家长长期以来忽视孩子的品行教育,通常的观念就是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余的事情好说。结果就是造成许多孩子学习不好、厌学,而其余的事情也不好说了,而最要命的是,父母会发现这其余的事情原来可能比学习会更重要。比如有的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体谅父母,你从小不教他关注别人、尊重别人,你让他用什么来体谅自己?还有的父母,在家里什么不让孩子做,到了书院却嫌孩子的宿舍又脏又乱,似此等父母,书院每个老师都会遇到,而且不只会遇到一个,现在会遇到,今后也会遇到。
这些事例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个人品行在孩子的未来中,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孩子在社会上成为哪一类的人,是被人尊敬还是被人讨厌。对近期来讲,一个品行不好的孩子,不仅自己毫无向上之心,而且还会影响周边的人,把消极的、灰暗的东西传播给周围的同学,造成我们教学管理上的困难。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已经尝到了不少苦头。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要坚决明确的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品行教育本来是以家庭为主体,现在在孩子出了问题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带到书院,由书院来解决,本来就很被动,而且书院从事这方面工作,远没有家长来做更有利。这也是我们必须明确要告诉家长的。
在带北辰班的过程中,我要做的就是大量的家长方面的工作,要求他们重视孩子的品行要求,这些要求细化到孩子吃饭时候的礼仪,关门是否轻,扔垃圾时是否能走到垃圾桶跟前,在公众场合讲话,是否能注意别影响别人等等。这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事情,至少含着这样的信息:第一,孩子的心是否沉稳。第二,是否能关注别人的感受。第三,能否尊重别人。一个离垃圾桶很远就丢垃圾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浮躁不负责任的孩子,一个不顾及他人的孩子。
家长在品行方面着手来教育孩子,比学校的效率要高。
现在孩子们住校,作为老师除了在班上校会上来强调之外,更主要的是要细心,随时留意孩子做不到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予以纠正。班上校会上只是一个统一的要求,目的是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这样的理念,从而在师长进行行为纠正的时候,能够心诚悦服地接受。在理念上讲清楚相对容易,但是涉及到具体纠正就比较难了。
他的困难首先在于老师要有意识,就是说老师要能分辨这些,要能留意到孩子这些不良行为。其次老师能用合适的方式来指导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品行才会越来越好。孩子品行好了,有了向上之心,在课堂上才会尊重老师,才会有秩序,才会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才会克制自己努力学习,慢慢培养出学习的兴趣。
对于孩子的学习,要从兴趣入手去启动。
学习的兴趣空洞的去讲是没用的。孩子都知道学习重要,但兴趣从哪里来?就是这么一点点培养的。这是我长期跟“叛逆”孩子打交道的一点感受,许多看似“叛逆”的孩子,最后愿意接受约束,是因为他开始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尊重父母,懂得要为自己负责,而这一定是从他考虑别人感受改变自己行为开始的。
除了品行之外,另一个重点就是学习,这是许多父母最关注的,也是做得最本末倒置一点,对于书院教育来讲,品行与学问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我们是小班制,对于教育是一种极为有利的形式,作为班主任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根据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引导,甚至要在任课老师之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给予一些作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得到学生认同之后,会取得极好的效果,增强孩子们自发学习的劲头。
作为书院教育,对于孩子方面,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一是不能忽视品行方面的要求,这个需要以家庭为主,所以我们必须要跟家长做充分的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二是学习方面,要因人施教。这两条可以简化为一种简单的标准:个人行为上要顾及他人。学习上要有所进步。
对于北辰班我一直是以这种方式带的,比起学生工作来,更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与家长的沟通上。当孩子与家长发生矛盾时,家长要认识到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间,有自己的秘密,我们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担心,可以告诉孩子,相信他能处理好,告诉他遇到困难,自己不能处理的事情,一定告诉父母,父母会提供帮助。要把自己的底线告诉孩子,保持跟孩子的良好沟通。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过程。没有孩子愿意犯错,错了不要抱怨,而是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帮助他成长。
书院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团队长期的贯彻执行,书院的老师们追求的是一份事业。教育要出的产品是人,事关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把工作当做一份事业,在跟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才会努力付出,赢得尊重。而赢得孩子的尊重,是教育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陈平
2016.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