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书院写作及阅读分享课教师 蒋咚咚
作文课课堂的主要任务是给出题目,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挖掘自己的记忆,拓宽写作的范围,打开思维,并且结合一些名家散文,进行模仿练习。但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在文章批改的过程中完成。以下将通过基地学生张雨澜的习作进行分析。
本次课堂介绍的文章是冯骥才的《快手刘》,这是《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前后对比突出岁月的变迁,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适合学生学习的散文。习作题目也由此而来: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发现岁月中遗失了什么或者改变了什么,从而突如其来地被岁月重重一击。这种经历或许叫人惆怅,或许叫人惊喜。回顾自己的生活,深入记忆,找一找,写下这强烈感知岁月的时刻。
习作:《好久不变》(红色部分为老师修改及点评)
当我再次路过那儿的时候,面对废墟心中只余下空洞和惆怅。
虽然上一次见到这儿已是十多年前,但那时的景象却常常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那时,我不过三四岁,父母工作忙碌,所以我在外婆家住着。那时候,每天要去托儿班。托儿班的一切我早已遗忘,但每天早晨在去托儿班之前必做的事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开头可以更简洁明了。
每天清早,我坐在外公自行车后座微晃着迎着朝阳向面摊去。每次坐上自行车后座,都会被外公不厌其烦地叮嘱:“雨澜要坐稳啊,千万别让脚被轮子卷进去,做好了吗?抓紧我的衣服了……”“好啦,已经好啦!”我总是急切地回答然后催促,“快去吃面!”
当柔和的风拂过我的脸,暖融融的阳光抚着我时,我觉得,这世上似乎再没有更加舒适的路途了。外公碰到熟人时的简单问候也那么亲切有趣,毕竟只要在路上碰到的都是同村的人,或许一路上都在同人打招呼也不一定呢。
不过短短几分钟的路程,外公一停下车我就迫不及待地从车上跳下向面摊跑去,等外公停好车我已经手脚并用地爬上了和我差不多的长椅稳稳坐在那儿翘首以待。
说是面摊,其实更像是小卖部兼早点摊,而早点也只有拌面和小馄饨两种,远比不上如今面馆里的三鲜面、片儿川,但不知怎的,我一直认为那时的拌面是至今为止吃到的最香的。想来,那香中包含着我对新的一天的期盼,童年的无忧无虑,外公和面摊老板、其他食客的闲聊玩笑,这一切都是那时特有的。(此处删去:回不去找不到了的)
整个文章的中间部分,这段关于吃面的记忆,非常美好,写得也非常细腻。例如外公与我的对话,路上的感觉,迫不及待的状态的描写,都让人觉得可爱又美好呢。
自我去城里上幼儿园起已多年未再去面摊,等我路过那原来的面摊时,面目全非的一切让我认不出,因为拆迁面摊早已不在,原来的老板也上了年纪。(此处删去:想来已做不出这样的活儿了吧。)
其实,我内心是怅然又惊讶的,似乎昨日我还乘坐在外公的自行车上等待新一天的到来,坐在长椅上等待拌面的到来,怎么就变了呢?原来长大这样快,我还来不及把所有美好时光都刻下就错过了。
现在的我回忆过往的我,觉得童稚天真;现在的我想象将来的我,什么也觉不出;那么将来的我回忆现在的我又是怎样的呢?在回忆过去的同时我也反思现在的自己,是否该珍惜时光,在它溜走前抓紧呢?
好久不见,那个面摊;好久不见,我的童年;好久不见,曾经的我。
结果显得冗长。到老板也上了年纪即可收尾,显得意味深长。推荐读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总体点评:文章选材很好,这个回忆真的很美丽,读来使人仿佛吹拂着着暖融融的风。文章的中部写得很好,非常细腻,但头尾都略显拖沓,可做适当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