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大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不满意。事实上,不仅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也不满意,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完全满意的。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布了无数报告,呼唤变革教育。许多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希望改变教育。
但是,一直到今天,教育的变化也是非常小的。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给出了答案: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如果学校形态不发生深刻的变革,教育结构不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
教育变革的困难,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心理学与社会学。现在,我们刚刚进入生物学的世纪,开始关注生命现象。但是,总的来说,人脑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黑匣子,人类要真正认识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作为一种国家行为,还有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变革受到的制约就更加多一些。这就是教育变革为什么步履艰难的原因所在。
我认为,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将是我们在迈向未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选择,也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一是人性化。简单地说,教育的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其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我们或者是以分数为本,或者是以技术为本,或者是其他的外在目标为本,很少是站在人的立场,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的。我们的教育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首先从学校规模来说,我们的学校都是大规模,美其名曰“规模出效率”。但是,这种思维是现代学校制度胎里带来的毛病。现代学校制度是应大工业的要求而诞生的。最早的西方义务教育制度,就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规模化生产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规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效率的最大化,自然对人性重视不够。
前些年我到俄罗斯考察的时候发现,俄罗斯的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平均规模只有600人。校长、教师、学生彼此宛如家人,学校气氛宽松而亲密。学生在家门口上学,无须择校,无须校车。最近我考察美国的ALTschool,从幼儿园到初中,在一栋楼里上课,学校规模平均也只有200人左右。
其次,从学业标准来看,我们的教育学业标准定得太高。我一直主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学业标准的难度要大幅度降低。有人会担心:降低难度以后,我们国家的竞争力从何而来?我们的科技发展从何而来?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按照正态分布曲线,总会有一些学生有学术的追求,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给他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学术要求就可以了。所以,不妨把标准降下来,让大部分学生学那些对他将来发展真正有用的课程,帮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人格。一句话,让我们的教育更有人性的光辉。
二是选择性。这里的选择性与人性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关系,也就是说,主张教育更多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现在教育有太多的“强制性”,而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地让人们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以及向谁学习。如我们现在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八点钟上学,很多学生六点钟就要从家里出发,这本身不符合人作息的特性。有些人就是猫头鹰型,有的人就是百灵鸟型,每个人个性不一样,习惯不一样,为什么硬要在同一个时间让人去做同样的事情呢。
真正理想的教育是不应该限制选择的。因为选择是人的自由,选择是竞争的方法,有竞争才能有进步。所以,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充满着选择的可能性的,让所有人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是一个方向。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前提下,把选择的自由还给消费者,还给学习者,是未来教育变革的趋势。
三是多样化。与选择性相适应的就是多样化,因为没有多样化就没有选择,更谈不上自由。多样化应该是未来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如果学校千人一面,全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教材,那就会把本来千姿百态的教育变成一种色彩,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学生变成“单向度的人”。
特色就是卓越。我曾经试想,今后可能所有学校都变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学习中心,这个学校(学习中心)这个课程特别棒,那个学校(学习中心)另外的课程特别棒,这样我可以今天在这儿学习这门课程,明天在那里学习另外一门课程。我的文凭也不再是某个学校的文凭,而是整个学区的文凭。
不要以为我这是天方夜谭,我相信这是有可能的。前不久我考察了位于美国旧金山的密涅瓦大学,这所大学就是一所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学校。学校办在一个写字楼里面的第九层,第一年课程在旧金山完成,四门课程分别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和多元模式交流,主要是方法论,不学习具体学科内容。后面的三年,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城市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挑选学习的主题。
四是个性化。人性化、选择性、多样化的结果必然指向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重要路径,让每个人成为自己,把每个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把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张扬出来,让每个人真正能够享受日常的教育生活,真正喜欢日常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仔细想一想,学校也的确到了需要改造也能够改造的时候了。现在的学校教育效率太低,我们的老师和孩子太辛苦了。白天,孩子要进学校读书,放了学要进培训班补习,星期六、星期天还要加班加点地学习。学校教育体系和课外教育系统是并列的、互不搭界的两个世界。为什么不能够把学校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补习教育打通呢?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把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呢?我想,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完全融合的。
未来的学校将会变成一个个学习中心,未来的培训机构也将成为一个个学习中心。每个学校(学习中心)都可以办出特色,提供某一个方面的优秀课程资源。一名学生可以在若干个学习中心同时学习,有更多选择。
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可能不是学校品牌间的竞争,而是课程的竞争。也就是说,学校的文凭不像今天这样重要,课程的证书更有价值。英雄不问出身,关键是看你是否货真价实地学到真本领。
据说已经有一些公司提出这样的设想:比如说,希望他们的员工在北京大学学某一门课程,在复旦大学修另外一门课程,在哈佛大学读其他一门课程。而这几门课程,都是这几所学校里最牛的王牌。一个课程系统就像是一个精心配制的套餐,点菜的水平很重要。我想,“课程为王”是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封面文章很有意思,题目是“怎样造就伟大的教师”。文章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美国的一项研究:排名前10%的精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排名后10%的那些教师的3倍。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一个好教师与一个平庸的教师,能够带给孩子的变化差异是非常之大的。学校也好,课程也罢,所有的背后都是教师在起作用。我觉得教师是教育最关键的因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很难被机器替代的。一所好的学校,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它的技术有多强大,而是取决于它有没有一流的教师。
怎么样成为好教师?我曾经与美国硅谷的ALTschool学校的普罗老师交流。他是一位才教了6年书的年轻教师,但是他已经达到美国教师的TOP1%。我们讨论后认为,一位好的教师不一定年纪很大,年轻教师也可能很卓越,年纪大的老教师也可能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脸谱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未来的教师可能会成为自由职业者。我认同这个判断。因为,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学习中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将会被淘汰出局。优秀教师将会以各种形式的“共同体”方式一起成长,一起创造,一起承担课程,政府也将通过签约的方式聘请教师或者购买课程。为此,教师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
有人曾经问我,我关于未来教育的这些判断与设想,何时能够成为现实?我的回答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可能在某一天早晨,我们推开教育的窗户,就会突然发现——新的教育世界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