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教师 梁元青
淅沥沥的春雨中,2017年3月初阳书院辩论赛落下了帷幕,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同学们利用课余有时间积极准备,在赛场上大展身手,为書院的同学和老师们奉献了5场精彩的比赛。
初 赛
时间:2017年3月17日,周五
第一场:
对阵双方:志远班(正方)vs博文班(反方)
志远班:王奕宁,高致远,路家萱,叶千铭
博文班:蔡丁艺,陈冠朴,金昱涵,魏辛迪
评委老师:周吉老师,蒋雯老师,洪佳禹老师,梁元青老师
辩题: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or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比赛结果:正方志远班获胜
最佳辩手:正方二辩高致远同学
第二场
对阵双方:羲和班(正方)vs九韵班(反方)
羲和班:戴浩然,朱思政,俞渊栋,劳隽涛
九韵班:孔维麟,张雨澜,王健磊,陈知辉
评委老师:林贤华老师,周吉老师,蒋咚咚老师,蒋雯老师
辩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利大于弊 or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弊大于利
比赛结果:反方九韵班获胜
最佳辩手:反方二辩张雨澜同学
决 赛
第一场:
对阵双方:羲和班(正方)vs博文班(反方)
志远班:戴浩然,劳隽涛,朱思政,俞渊栋
博文班:王觉平,蔡丁艺,陈冠朴,许泽南
评委老师:姚晟老师,洪佳禹老师,林子博老师,梁元青老师
辩题:同学之间相处发生矛盾,应当以德报怨or
同学之间相处发生矛盾,应当以直报怨
比赛结果:正方羲和班获胜
最佳辩手:反方三辩陈冠朴同学
第二场:
对阵双方:九韵班(正方)vs志远班(反方)
九韵班:丰号,张雨澜,王健磊,孔维麟
志远班:王奕宁,高致远,路家萱,杨钧淇
评委老师:周吉老师,蒋咚咚老师,洪佳禹老师,林子博老师
辩题:学校培养学生,应该更注重制度规范or
学校培养学生,应该更注重德礼化育
比赛结果:正方九韵班获胜
最佳辩手:正方二辩张雨澜同学
第三场(表演赛):
正方:陈健彬老师,洪佳禹老师,梁元青老师,林贤华老师
反方:林子博老师,姚晟老师,周吉老师,陈岩善老师
辩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or 学海无涯苦作舟
附:优秀辨稿
辩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利大于弊or
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减负对人才培养弊大于利
来源:反方九韵班一辩稿
谢谢主席,也谢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发言。
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并非是为了胜负进行一场剑拔弩张的争辩,而是在双方都怀着同样美好的愿望的基础上开展一场辩论。希望能对现在饱受争议的基础教育减负利弊问题进行探讨,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有效的学习成长,在实现自己的抱负的同时又能收获幸福感。
我们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基础教育这样一个仍需不断探索改进的问题。那么何为“基础教育”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进行了非常明确的定义: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基础教育包含了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与对方辩友不同的是,我方并不认为通过减负可以达到对方辩友所期望的效果,我方甚至可以大胆预测,倘使妄图凭借简单粗暴的减负手段以达到对方辩友所期望的减负的目标,那么最终这只会成为一场闹剧。理由有二如下。
第一,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颁布过各式各样的“减负令”,但最终这些条令的出台非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反倒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在教育者对于减负的必要性深信不疑的同时,学校方面却在增加补课,教师拼命布置作业;家长们则一个劲儿地拖着孩子奔赴一个又一个辅导班、补习班。减负就如同曹操臆想中的那片梅林似乎近在眼前却永远也到达不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也使学生们对于“减负”失去了信任,“减负减负,却越减越多”, 6天、6周、6个月甚至6年过去或许都还会有那么一部分人相信。可如今60多年过去了,始终未见成效的“减负”早已成了没人信任的空头支票。
第二,社会是在进步的,我们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也就随之增多。七八十年代,不识字的被称作文盲;而在2000年后,不会使用电脑的也被称为文盲。无形之中,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增加,需要掌握的技能只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技能我们从哪里学习呢?在座的各位,正是我方开篇就说到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啊!而这三个教育,组合起来正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由此可见,从客观条件而言,我们要学的技能越来越多,基础教育需要教授给我们的也越来越多,如何像对方辩友那般轻描淡写地希望仅用“减负”一词来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呢!
针对以上现实问题,因此我方认为减负最终将沦为一个聊以自慰甚至自欺欺人的口号罢了。而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如何在大时代的潮流下,纠正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德智体美劳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并不仅仅是减去“智”的数量,更要加上“德体美劳”的比重。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其实远远高于应试教育,它要求我们全面发展,所以负担并不会减少,只会增加。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应试教育的负担是面对成绩无奈的妥协,而素质教育的压力却将因为学生的兴趣而转化为动力,这将不再是所谓的“负担”,而是我们自愿的承担。
是以我方认为,减负无法达到对方辩友设想的结果,那只是部分领导者在逃避并推卸教育改革的责任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