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基地教师 林子博
1、学生教学的思考
如今的学生,长大后面临的世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在大数据、大信息和人工智能面前,很多知识和技能早已经被淘汰。因此对学生的培养,观察、沟通、思辨、组织和创造等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这就要求老师:
① 提醒学生学习时要仔细、认真,集中注意力。这是学习的最基本要求。
②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进行教学,而不是按照原定的计划刻板地推行。有的领悟比较快,可以自主学习、研究;有的需要老师反复督促。
③ 老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
资源的提供者——搜集和整合资源为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课程的设计者——课堂教学,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应该对过程进行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和协作;
学习的陪伴者——当学生一时提出老师无法解答的问题时,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学习、研究去解决。
与此同时,学生也必须有所准备,才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和学生相处的思考。
①学生为什么出现这类情况?
共同点:离不开手机、游戏和网络。一方面,这是时代的正常现象,没有手机,不接触网络和游戏才不正常。另一方面,是教育出了问题,如果我们无视学生真实的情况,不能够善意接纳、真诚对待,那躲在网络的世界里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一段对话就很能反应学生的心里。问:你为什么总是沉迷网络的虚拟世界?答:呵呵。说得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一定很真实一样。
差异性:有的学生年纪大,心理却很幼稚;有的学生学习用功、用心,可面对一点挑战就退缩;有的学生有基础,能认真思考,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学生表面乖张,但却可能是内心的挣扎和呐喊……基于这些不同点,才能因材施教。
②善意接纳和陪伴。与其说要让学生融入社会,不如说要接纳学生进入这个世界。如果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不能感受到温暖,就会消极对抗和自我封闭。如此,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的教育也无从谈起。所以,努力去接纳学生是重要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需要生活上的陪伴,这既是善意接纳的证明,也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与人相处。而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内心的障碍,更好的成长。
③让学生成为自己。读《孔子世家》,老子对孔子的临别赠言对我的启发很大:“为人子毋以有己,为人臣毋以有己。”书中的注解是:不能有任何私心、任何保留,要能够把一切都奉献出去。但还可以理解为不要把自己(或自己的想法)看得太重。所以,为人师也应该“毋以有己”。我们不能总想着把学生塑造成我们希望的样子(习惯的培养除外),而是帮助学生成长,成就自己。如果学生很听话,老师确实很轻松。但所谓的“听话”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出于管理的方便。这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管理需要统一、需要边界,教育却需要个性,需要突破。在学校教育中,该如何处理这个矛盾?
结语:善意的接纳和陪伴;发现并帮助学生克服成长的障碍;开拓时空,让学生有更丰富的经历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