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梁元青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热爱阅读的,换言之,没有一个孩子不会爱上阅读。
可惜的是,我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阅读。众多名校每年都会开出一张张所谓的必读书单,家长们买的乐此不疲,但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他们很难找到阅读的乐趣。至于原因?应该很简单,阅读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任务,甚至需要用数量来规定或者用写读后感来证明;更恐怖的是,当和没看过书的人讨论的无趣感,就像秀才遇上兵,对方一脸呆滞,那秀才怕也是无聊甚至无奈的。
想要引发孩子阅读的兴趣,首先不要让阅读变成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舒服的状态:纯粹的为了享受而读书,为了乐趣而读书。写读后感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简直就是毛毛雨,更“要命”的是语文考试中一项名为“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实则是让学生练习考试套路、揣摩出卷人心思的“新型阅读”。近年来高考阅读频频出现连原作者都无法作答的阅读理解题目,真正是赤裸裸的讽刺。我们阅读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享受和理解,但却在“畸形”的教学过程中演变成了“考官心思猜猜猜”,如此一来,谁还想阅读?
孩子们需要阅读的伙伴。阅读的乐趣在于不断获取新的内容从而转化成自身的知识,孩子们又是喜欢展现自己的,就像项羽说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所以当孩子们看同类型的书后,进行讨论甚至争执,那都是乐趣所在。
如今,我们的人文阅读课就很好的贯彻了这两条,不去干涉学生们的选择,先从爱看的书入手,老师再进行其他书本的推荐,逐渐培养较高的欣赏水平;其次不刻意布置阅读任务,而是通过影音、讨论会等方式介绍一些书籍,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而将被动的任务变成主动的探索;其三,老师和学生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是讨论者,而非答案的公布者,我们的阅读首先是为了乐趣,其次才是在乐趣中提高阅读的欣赏水平。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孩子们都会渐渐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