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孩子成长早期,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情感态度以及个性形成,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所以对孩子一生而言,家庭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原生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需要和孩子一同成长。
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双方都是平等的,家长不能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是要积极地去追随孩子的成长,并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支持。在幼儿阶段,家长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喜欢模仿、学习家长的行为;到了青少年时期,家长就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多一些社交,学会独立。
好的家庭教育,前提在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10月19日和10月20日,资深教育人、心理咨询师、初阳书院创办人刘禾秋专程从杭州赶来,先后在台州市图书馆和路桥区图书馆,为台州市民作《亲子关系与行为习惯教育》的讲座。讲座期间,她邀请一些家长上台,分别扮演孩子和父母角色,重现家庭教育中过分保护、严苛要求等场景,让家长们从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轨迹中抽离出来,找回自我,同时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
讲述/刘禾秋 记录/摄影陈伟华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我是一位母亲,创办了一所学校,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我在校内和校外,都在为孩子和家长做咨询,是孩子和家长的朋友,所以我熟悉家长、孩子和学校等各方的立场和心理。坦率地说,孩子的问题一般都是由焦虑的家长引起的,而家长的焦虑是由学校触发的,但根子还是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上。
这里有一些误区,我来分析一下。首先,部分家长喜欢控制孩子,这种情况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因为在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家长制文化,强调子女必须要严守“孝道”,绝对服从家长的命令。而且,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子,一些家长会把所有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他们还强硬地替孩子去规划未来,而这个规划无非是考试、考试,成绩、成绩。许多家长受学校影响,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用分数衡量一切,一切为了分数。现在有些学校,将教学压力转移至家长,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不管学习,“岁月静好”;一管学习,“鸡飞狗跳”。
另一个常见问题,对孩子过度宠溺。有些家长想给孩子更多的爱,便对孩子无原则纵容,导致他们生活习惯不好,独立能力很差。
由此产生了种种问题——孩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沉迷游戏,心理承受力脆弱,极端的乃至自杀。其实,比起成绩来,家长更应该将孩子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真正去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些家长其实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特别是台州的家长,很多是创业者,明白孩子走上社会后,真正需要的远非学校的考试成绩。但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生命成长,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去关注的问题。其实,处理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你得先去接受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考试考砸了,很沮丧,家长怎么办呢?这时只需要以关心的态度去倾听,对孩子来说,妈妈知道你难过,就可以了。这就是勇于接受现实。而对于幼儿来说,还需要帮他们表达出来。情绪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无法被控制,但一旦被理解和接受后,就会恢复平静。如果解决了情绪问题,那么行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特别是家庭教育中,要永远记得:先解决情绪问题,后解决行为问题,而解决情绪问题的关键,是接受孩子的情绪。
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有时候并不容易,尤其是当孩子的负面情绪针对家长时。设想一下,当家长一遍又一遍要求孩子做作业,或者家长要求孩子停止玩游戏,而孩子发火时,那该怎么办好呢?这时采用的正确做法是,平静而温柔地接受孩子的情绪,但同时要坚定地履行事先的约定。但在现实中,要做到这点很难,家长一般做不到。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家长也是有情绪的,耐心会逐渐被耗完。
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
我们的情绪来自于我们的信念,每一个家长内心,总有一套“孩子应该”——“应该是听话的”、“应该是自觉的”,“应该是努力的”、“应该比别人强”等,说到底还是“应该要管的”。其实,这些信念多出于成人的傲慢和无知。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健康成长的一切内在资源和条件,从三岁前挣扎独立,到四五岁主动探索,到小学阶段勤勉劳作、结伴玩耍,再到中学阶段希望脱离家庭、独立走向社会,这一切都出于他们强大生命的内在需求。
我觉得,家长在为孩子提供基本行为框架的基础上,得先给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首先是让他们去接受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个事实,还得从小就开始。记住,不要老是把他们抱在自己的怀中,在他们有能力自己做的情况下,不要喂饭,不要替孩子洗衣物、收拾床,不要去检查作业……孩子自己的事,不能由我们代办。很多家长控制不住自己为孩子包办的冲动,还美其名曰“爱”,其实这不是爱,而是伤害。我接触到好多孩子,上小学不会擦屁股,上中学不会洗衣服。一般而言,这样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能力都很弱,在自我认同上,也是低自尊的。
自己事情自己做,这并不复杂,但很重要。在我的学校,入学第一个学期就是抓生活习惯,这是补家庭教育的课。我总是对家长说,不要来管学习,多关心孩子的感受,多管管他们的生活习惯。好多家长不习惯,不领情。事实上是,孩子的生活习惯抓好了,行为习惯自然而然就上来了,学习也就没有问题了。
同时,允许孩子“犯错误”,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地“犯错误”,直到最后不犯为止。作为一个校长,我从不担心学生犯错误,因为错误是孩子的成长机会,也是很好的教育机会。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孩子是上天赐予的最好的礼物,因为孩子促使我不断改变,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一般来自于自己的父母:我们小时候被父母抱着,结果以后也老是抱自己的孩子;小时候自己曾经忍饥受饿,结果以后则强迫自己的孩子直到吃撑为止。更为重要的情绪模式也是如此。小时候受到自己母亲冷漠对待的家长,一般对待孩子会有两种模式,一是冷漠,二是补偿性的溺爱。为什么我们会对孩子发火?有时那么苛刻,事后想想都觉得惭愧。其原因,这些模式和反应方式,都是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在原生家庭里多次反复得来的。
但是,我们对孩子深厚的爱,会促使我们进行反省和改变。我目睹非常多的家长,为了孩子而去改变自己。这就需要我们反省自己,有时甚至需要警醒,接受自己的情绪,解开心结,重拾信念,最后改变自己。怎么去改呢?说起来也是简单的,就是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对待孩子。我们希望受到鼓励,而不是挑刺打击,那就是要鼓励孩子。所有的孩子都值得人去鼓励。有成绩,就鼓励成绩,有努力的行为,就鼓励行为,有好的动机,就鼓励动机,甚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能好好活着呢!
另外,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做,那么自己要先做到。希望孩子在家多看书,少打游戏,那么自己要先做到多看书,少玩手机。
当然,我要说,改变是困难的,但我们愿意去努力。所以我认为,做父母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