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初阳书院网站 初阳书院微信号:chuyangsy
首 页 关于书院 师资力量 教学活动 教学成果 初阳讲坛 招生报名 小学(蒙学班) 联系我们
 
· 初阳特色,一往无前|吴志坚博士在20..
· 在爱与自由的旷野上初阳方升——记20..
· 初心不变,携手向阳|刘禾秋校长在初阳..
· 初阳•阳光班|每个生命的..
· 诗词启智慧 经典润心田——初阳学校古..
· 蒙氏宇宙教育︱初阳学校(小学部)招生..
· 初阳中学基础部2024秋季招生报名启..
· 初阳蒙小舞台剧《生命的诞生》,带给您..

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并重。主干课程有三类:
1、传统国学课程:以原典为中心,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文史常识教育贯穿其中。
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导师制,培养研究和写作能力。
2、英语及西方文化课:全外教授课,全英语教学。
3、常识与实践课程:泛读、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地理等。

国学课程由国内一流大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副教授以上专家授课。英语及西方文化课由外教授课。  
初阳书院国学国际班QQ咨询:2284475192
邮箱:cycollege@163.com
欢迎来校参观或观看教学展示。

 
首 页 >> 详细信息


国学乱象之二:不肯背?打不死你!

2015/7/8 关注人数:2509

初阳书院基础部教师  陈平

在目前的国学教育中,有一类读经学校,体罚孩子这种现象大量地存在于这些学校当中,这个现象是怎么出现的?读经学校的理念和实现这些理念的手段又是怎样的?下面通过一个实例,让我们了解一下这类学校:

一、读经学校的宗旨。

二、读经成才的可行性分析

三、实现的手段

一、读经学校的宗旨

 读经学校的宗旨是什么呢?引用某读经学校一位大师的话说:“老实大量读经要干什么呢?不是普及一般文化常识和培养生活技能,而是要培养大人才。一个大才需要有充分的内涵,要在十三岁之前,吸尽人类文化的精华,把中西文化的精华都吸收进来,这样才会比较容易成为一个大人才。

老实讲,像许多读经学校的宗旨一样,这位大师的发心不能说不好,培养大才还不好吗?建立一条流水线,让所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这条流水线上走一遍,让大家都变成经天纬地的大才,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这种好事情谁都期盼。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一个十三岁之前的孩子吸尽人类文化的精华呢?

答曰:读经。

读经就能让一个不到十三岁的孩子吸尽人类的精华吗?真有这种可能吗?对此,大师给出了他的理论分析分析。

二、读经成才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读经能不能成才,大师是这样分析的:

“读不读经是不一样的,读多读少也是不一样的,读得熟不熟也是不一样的。这个读的多不是指他了解的知识多,是指他读的经典多。一般的知识是死的,不是越多越好,孔子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但经典是活的,是文化最精华的部分,经典的吸收是越多越好,这部经你没有读过,这方面的人性就不容易开发出来。”

读经和不读经,读多读少不一样,这个我们都好理解,那么需要读什么样的经,各方面的人性才容易开发出来呢?

答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在古人看来,是人性六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大人才他人性的各个方面都要充分开发出来。不然孔子为什么要辛苦整理六经?”

“六经中的每一部经代表着人性的某一个面向。经典是读得越多越好,真的是要满腹经纶,才比较容易成就一个大才,所谓‘国士胸罗廿四史,村童背诵十三经’。读经是不嫌多的,经典其实也没有很多,所以我们希望一个孩子读经读得得越多越好,越熟越好,所以要大量读经。”

每当看到这种大师妙论层出不穷的时候,我就有惶惑之感,特别想请教:“一般知识”是什么知识?它死在哪里?什么知识不是越多越好?既然每一部经书都代表着人性的一个方面,《易》是古人发明来预测命运的,它代表着人性的哪一方面?《春秋》记载的是历史,它又代表着人性的哪一方面?

读了经就能变成大才吗?大师也认为不可能的。所以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读经如何才会成为大才:“把一本经典读一百遍,就好像在树上砍一刀,开一个口,如果以后不复习,这个口可能会慢慢合上,好像要恢复原状(当然不可能真的恢复原状),这个时候再复习一遍,这个口就开得更大更深,再复习一下,就开得更大,这个孩子读几年经,不断学习新的复习旧的,这个口子就越开越大,越开越大,最后他的新生命就诞生了!”

看到大师举的这个例子,让人有点心惊胆战,因为我只看到一棵树好端端地被砍死了,实在看不到“他的新生命”诞生在哪里。不过,从这个例子我们倒是可以看到,读经是非常辛苦的,大师也不否认这点,一个不到十三岁的孩子,成天翻来覆去背一些自己根本不懂的东西,如何会不辛苦。如果孩子不肯背怎么办呢?对此大师不但有办法,还有理论:

“大才也是需要磨练的。学习的过程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痛苦,不可能永远轻轻松松。老实大量读经也是对孩子心性的一种磨炼,更浅白的话说让他吃一点苦。”

“但我们现在主流的教育思想就是这样浅薄,它不敢承认孩子接受教育就必须适当吃苦。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培养出大人才。你让孩子读经了,又不敢让他吃苦,就这样优哉游哉,也很难培养他成才。古人为什么强调师道尊严,强调严格?就这一点苦都受不了,你能成人吗?”

“还有生活上的约束,似乎也会让人不痛快,不只是那些调皮的孩子需要管教,就是那些好的孩子都需要管教。他不吃一点苦,不受一点磨炼的话,他的心智就不能成熟,提升不上来。”

主流教育思想非常浅薄,不敢承认孩子接受教育就必须适当吃苦,不能适当吃苦就培养不出大才来,不知道西方出了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他们吃了多少苦。西方的事情我们搞不明白,但大师说要成大才就必须要吃苦,我们是很容易明白的。不但学习要吃苦,生活也要吃苦,不但调皮的孩子要管教,好孩子也需要观念。总之,不吃苦心智就不能成熟。

那么,这苦该怎么吃,要吃到什么程度呢?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三、实现的手段

要成为大才,就要能吃苦,具体该吃什么苦,大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我举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很聪明,现在刚刚八岁多,已经背了四本经典,还包括一本《英文圣经选》”——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背了四部经典,还有一本《英文圣经选》,不可谓不努力,也不可谓不聪明。但很快老师发现了问题:

“他跟同学们在一起读书,就不大用功,齐读时候声音也非常小,只凭着聪明,人家还不会背,他就会背了,可以包本了。但是这个学期我发现有一点问题,因为他已经背到《书礼春秋选》了,我们没有开这个班,不能跟人家齐读了,只有自己读,他就有一点畏难情绪,不太愿意读,老师就打他手心,打了三下。”——对于打手心,大师说的有点轻描淡写。我第一次教学的学校有个刚去的女老师,对于学生害怕打手板感到好奇,戒尺打手心能有多疼?于是她要求一个老师按照打学生的标准打她一板,要知道李子啥滋味就必须亲口尝一下。我在旁边很是支持他的做法,因为我也想知道戒尺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被求的老师则似笑非笑地说:“算了,这个还是比较疼的。”但新老师非常固执。结果是一板下去女老师立马跳了起来,眼泪也出来了,脸色也变了。打板的老师说:“我这不过只用了七成功力。”理解了打手心的威力,我们才好理解大师下面讲的话:

“他就有情绪,说心脏疼,装的还挺像,老师也摸不清真相,然后爸爸带他去看病,医生检查后说心脏没有问题,就回来了,回来又说头痛,说着说着眼看要站不住了,我就知道他是装的。”——现代心理学揭示,人们在做自己害怕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有可能出现某些病状,就像这个孩子表现的,心脏不舒服或者头疼等等。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类似的现象我们经常遇到,比如不喜欢弹古琴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弹琴,一个指甲套可能戴来戴去,要戴十几分钟,家长此时往往认为孩子在故意磨蹭。这时候很多孩子磨蹭是对的,但说故意磨蹭就未必了,因为人都有逃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本性,成人都有这种经验,做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之前,会干点这个干点那个,尽量拖延时间。

这个孩子表现出的症状属于很严重的,这其实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状。对此,大师是不信的,所以他说:

“我们就反省,这样好的孩子,他的心智也还是需要突破一下,这是他的瓶颈,他没有吃过苦,需要突破一下,才能达到心智的成熟,所以我就又打了他三下手心,严肃跟他讲,我知道你在装病,你来这里是要好好读书的,你要有志气,把这三十万字好好背下来,争取早点背完,如果你再这样闹情绪的话,我要重重打你!然后就送他去大班自读。过几天我问他,大班怎么样,他说很好。现在感觉这个孩子和以前不一样,他性格比以前稳重多了,读书也是奋发向前,懂得努力了。”——大师就是大师,三板子下去,孩子的心智立马就成熟了,给大师的感觉孩子都不一样了,比以前稳重多了。

我倒是想知道,一个八岁的孩子,活泼好动正是他的天性,现在在大师的手板面前,变得稳重了,一个八岁的孩子稳重到大师都感到满意的程度,大家能想象这是什么样子吗?“而且读书也发奋了”——不发奋您还得打啊。

为了不挨打,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得不装出大师想看到的各种样子,这很稀奇吗?

过去有棍棒下面能出孝子,现在戒尺下面可以出大才。对此我想说的是:监狱里的犯人见了管教比这个孩子见了大师还稳重。为什么呢?了解监狱生活的人会比较有体会,在超出承受能力的体罚下面,你想要什么样的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所以监狱里的犯人一刻不闲地做工,超量超时,人又老老实实。但我没听说过哪个监狱培养出来过优秀的工人。

八岁的这个孩子如果被打到十三岁,我担保他长大之后绝对不会成为大才,而是会变态,心理会出大问题。

这就是现在许多读经学校的模式,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是一个读经学校的大师亲自讲的。读经学校的教孩子读经的方法简单可行,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不背就打。

您真的认为在封闭环境下的这种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大才来吗?会让人心智成熟吗?如果有人真的接触过在读经学校生活过一两年的孩子,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有两面,人前人后不一样,说的跟行的不一样,这都是惩戒的结果。现在研究已经证明,严厉的体罚除了教会孩子说谎之外,好的作用非常有限,正因为这样,现代教育才主张取消体罚,代之一种更为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本性,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下一期:国学教育究竟该怎么办。

作者简介:陈平,初阳书院龙游基础部专职教师,担任《论语》、《孟子》等授课。著有《儒家堕落图:孔子和他之前的时代》(武汉:武汉出版社出版,2012)、《悦读论语》(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等有关中国文化研究方面的书。

 


[返回]


 
 
 
共 0 条 共 0 页 现 0/0页

姓名:
留言:
   
 
 

 

网站地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电话:0571-87981580、13957146781
校园地址:衢州市龙游县东华街道街路28号龙游初阳书院 备案号:浙ICP备202413032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