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期开学前书院要求任课教师依据书院制定的总体教学目标,制定本学期课程教学计划及做好每个学员的教学规划,并在教师会议上研究讨论决定,在整个学期教学中深入落实。
以下是陈平老师就2015年秋季学期所担任的课程制定的教学计划,是针对五年制基础班的课程规划:
一、《春秋文化综述》
该课以孔子思想为主线,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带着学生回到古代,了解古人的各种理念,使学生能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看待当时的一些思想。
这门课的好处是让孩子在学习《论语》、《孟子》时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该课每周2课时,主要针对春秋重要的文化理念及其背景。争取在100课时内讲完。学生作业以对文化理念的理解及分析为主。
除了为学生提供古代文化背景常识之外,本课还可以锻炼孩子思索,课上经常的场景是大家想象自己是古人,遇到了当时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长期这样的锻炼,必定会增强孩子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 《论语》
《论语》讲述并不按照具体的章节,而是以思想为主线来讲解。第一章涉及的是对学习的态度,名与个人的关系,那么就会把《论语》中相关章节集中讲解。第二章是有子论孝,就会把孝有关的章节集中讲解。进度有快有慢,快的会保障每节课七八章,比如第一周的讲解,算第一章总共是八章,作业就是这八章的翻译以及对于第一章的理解。
如果按照每堂课来分配任务的话,有时候一堂课只能讲一章,但有时候在思想梳理清楚之后,有的章节只要略微一点就可以,所以整体以每堂课二到三章为限。
可以在一年之内完成《论语》的讲授。如果书院学生按照这个课程走下来,基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有独立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是非的具体标准。懂得遇到具体事情,该如何处理,并了解为什么要约束自己以及约束自己的边线如何设立。至于涉及到古文化中的种种理念,自不必提。
三、《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思想伟人,被后人奉为亚圣,他在政治理念方面继承了孔子思想又有所发展,是研究中国文化不能逾越的一个人物。
《孟子》一颗与《论语》比故事性强,很多章节背景详尽,不必像《论语》那样进行背景知识铺垫,所以讲解略快。
本课讲解主要带领学生了解孟子的一些思想点,更会在许多章节带领学生进行“你是孟子,你将怎么做”的讨论,开拓孩子的思想境界。
《孟子》章节文字不一,第一周两节课讲解了四节,按照这种速度一年到一年半会讲完。《孟子》的文字翻译以学生自己翻译,老师点拨为主。这节课在独立阅读古文方面将给孩子们一些训练。
四、《大学》
一千余字,是孔子思想中两个最重要支柱的一个,所以文字虽少,却打算详细讲解,需要课时20讲完。讲解完毕,会检查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看他是否真正领悟了《大学》,并能应用到现实中帮助自己。
大学总计11章,基本做到每两个课时一章。
五、千字文(针对初阳书院蒙学班学员的本学期课程)
《千字文》是古代蒙学基本课本,作为古代的儿童识字与常识课本,涉及面很广,从开天辟地讲起,到云雨形成以及寒暑的变化;从金玉铁器的产出与名号,到果品、菜蔬、植物;从江河湖泊;从氏族图腾到商周历史。虽然多是蜻蜓点水,几字带过,但内容包罗万象,为我们发挥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本科宗旨是以《千字文》为骨架,结合现代科学常识,古代历史文化,向孩子综合传授包括科学历史、现代生活常识、古代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常识。
这些常识以开拓孩子视野为主要目的。以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例,不但要让孩子熟悉这几个字的写法,还要讲解这几个字的含义,比如玄是什么样子?黄是一副什么景象,在课堂上,不但需要老师讲,还需要孩子们闭上眼睛想一下,用语言描述一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从各个方面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关于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专家论述颇多,于此不论。
《千字文》每周两节,在这两节中,根据进度会反复读几遍文本,然后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讲述。
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涉及的内容包括宇宙起源之中国神话版、希腊神话版、基督教版、科学家版。关于神话版主要以与孩子一起讲述为主,科学对于宇宙起源的诠释则以视频为主。
本课的目的是让孩子对于各种常识都有粗略的了解,丰富孩子的知识。如果孩子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就会加强这方面的引导,让孩子多读这方面的书,如果孩子对于历史方面感兴趣,就会让孩子多在这方面留意。总之,全面讲解,重点指导,以图让孩子在平衡发展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
《千字文》每一句涉及内容不同,长短难论,尽量做一个规划如下:每天讲解科学常识与神话故事搭配,配视频,因为孩子年龄小,必须手段多样,才有可能把孩子吸引在课堂上。字词的默写以每课12字为限,不断重复,检查孩子听写。诵读则以七八十字为限(根据内容大体划分),这样课堂每天以诵读、讲解、视频三种形式穿梭进行,照顾到每个孩子的兴趣。
本课要达到的目的:《千字文》涉及的文字不但会写,还会讲,增强孩子的文字基础,就《千字文》涉及的内容尽量进行扩展,带给孩子各种信息,为孩子将来的兴趣选择提供最基础的知识积累。
总体需要课时:暂定二百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