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由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亡恶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手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礼记》大概意思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它有一条丧礼的标准,让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达到,而且不会为达到标准搞得家庭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发生。只要尽心就好,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难以预料的社会现象,“百善孝为先”,在自己的父母亲去世了之后他们很悲痛,几天几夜饭食不进,因此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哭丧棒。
在旧时在为长辈发丧时孝子需要手执孝杖(也就是哭丧棒),以表悲痛。若长辈夫妇去世一人,则孝子手执一根孝杖,若都去世,则执两根。在哭丧时,若都不能扶着孝杖站起来,这样说明你在假装悲痛。如果在哭丧时,能看到肋骨,说明身体状况不好,那也是在假装悲痛,以表孝心。这时候,我们的孔夫子又说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的时候要保持他良好的行为。如果多年都保持下来父亲好的方面,这才做到了真正的孝。
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拙见,在字面意思是通顺的,但是会有几个疑点,其一,三年指的到底是是几年?是多年,还是确实指三年?其二,父之道的道到底指什么?通过了解,在长辈去世以后,要守孝三年,但是只针对于贵族,这样会不会有些贵族形式主义?在那个时候又有什么意义呢?会不会是对穷人的一种不尊重?然而并不是,这种制度而是对穷人的保护,穷人需要织布耕田来养活自己,倘若穷人耽误三年的时间,他们的家庭物质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它很好的保护了穷人。所谓父之道的道其一是说物质层面的,另一是指精神层面。既然它是贵族体质,那么这样的道应该指的是一个体系或者是一个集团。在物质层面上,他应该继承自己的家族企业;在精神层面上,他在这三年,观察并学习他父亲好的一方面,然后要争取要比父亲做的更好,可以让高层人员对他心服,然后更好的接手并管理这个企业,这是我对道的一点理解。所谓“礼不下庶人”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