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父慈子孝,通俗的讲法就是父亲要对自己的子女的关爱,而孩子要会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么从实际上来说,父慈子孝是分不开的。
《康诰》说“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自古以来都是从上到下的实施,基本上的观念都是从先人教育给后代的,当你的父母不慈爱,那么往往在社会中的人们总是以“父不慈,就别怪子不孝”作为借口。在儒家的观点看来,即便父不慈,也应该尽孝道,但是这点在生活中只有少之又少的人可以做到。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慈子孝是并存的。
首先父慈,虽然看似简单又容易做到,事实上父慈它不仅是需要父母对子女的一种关爱,更是一种有方法的爱。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走路,在这个学走路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跌跌撞撞,但尤其是在你摔跤的时候,父母也许会在旁边鼓励你站起来,也许会一把你搂到怀里,细声细语地问疼不疼,然后把你抱到椅子上一遍又一遍的揉搓着你的膝盖。我认为,这种父爱并非错误,可是做父母的要知道,也许正是这一次,孩子会每次遇到困难就马上退缩,从不敢尝试面对它,超越它。所以这就相当于溺爱,父母会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那么这种父爱只会让你的孩子在逆境中变得如此渺小,所以我认为这种父爱是不正确的。这就与姑慈妇听截然不同,姑慈指的是对儿媳或者女婿的一种包容,谅解,毕竟他们不是自己的子女,不是自己带大的,所以难免在某些方面会有偏差,而做婆婆的应该在不触碰原则的情况下去宽容对方,而父慈则是以一种正确的方式爱子女。
其次子孝,我们的父母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也渐渐衰老,当你的父母在一方面告诉你这样做不对,作为子女的,应该及时改正。当然,当你认为父母说的不对,我们不能盲目的听从。父母要求子女做的事,不合法又不合道德,子女又满足父母的需要,这就是愚孝。你应该告诉父母他们做错了,这就是孝道。孝是人的本,你也许很富有,你会把所有心思放在事业中,却往往会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在他们年纪大了的时候,你并没有好好照顾他们,你只是把你赚来的钱都孝敬给父母,在他们去世以后举办一个奢华又隆重的葬礼却不感到伤心,你认为你尽到了孝。然而你完全把孝的本质理解错了。孝是不是一种形式,不是外表,不是一个标准,不是你今天给了他们多少钱。而是内在,哪怕你没有钱,没有钱去办一个奢侈的葬礼也没有关系,只要你用心去办,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葬礼也是孝的体现啊!最重要的是要在他们年纪大的时候,要好好待他们,这更是孝的体现啊!然而姑慈妇听,妇听指的是要在婆婆做错事的时候,不能直接指出婆婆哪里做的不对,如果不是触犯了你的原则,就要包容她,要知道她原来和你来自不同的家庭,难免有一些你认为错误的观念。如果触犯了你的原则,当然百善孝为先,先理解他们,再以委婉的说话方式来好好的与婆婆交谈,这就是孝道。这和子孝有很大的区别。
父慈子孝,是一种美德。古人比较单纯厚道,父慈子孝的天性,几乎是无时不刻地自然流露,相信人们一定会将这个美德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