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与达》这个题目源自《论语·颜渊篇》中的一章,子张向孔子请教怎么才能算是达,师徒二人做了一番交流,原文如下: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在孔子心目中,闻究竟是什么,达又是什么,孩子们根据课堂上的分析与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按照惯例,对于孩子们的这种理解,我不做评判。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思想会越来越丰满,自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作为老师,要把这种思考学习的过程留给孩子自己。
【陈省君】闻与达
读书人自古都有同样的目标,就是通达于世,那什么才叫做达?
首先为人要正直,内主忠信,做事说话不娇柔造作,为人仗义,其次要学会察言观色。此察言观色并不是要你向上级求媚,说一些好听的话去讨好,应与内心的直相守,内外向成,多说劝诫的话。如子贡问友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取其辱。”这就是说话时需看对方的脸色,你虽是好心,可是说话过了度,一会使对方难以接受,二是给自己招来耻辱,这是说话中的察言。观色便体现在更多的小事之中,多看看别人有什么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最后要心存谦卑,要柔顺,总把自己的身姿放低,把自己放于别人之下,但并不是说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是让自己有谦卑之心。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那是做到了仁道,刚直而行中正之道,名声不远扬都难,必定闻名于天下。
但有另一种人,也能使自己闻名于天下,但却不是中正之道,这种人只追求外在的名声,想法设法的让别人知道自己,只在表明上装饰自己,内心却阴暗不正,安于虚伪,表里不一,行为完全不同于他说出来的话,他自己却心安理得,从不怀疑自己是否有错,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这种人无论是在邦还是在家,都会窃取外名。
所以真的士或者君子不能是闻,欺世盗名,自以为是,无所愧怍,虽虚誉,但却害己害世,要正直守己,以人为本,直而好义,做到达于天下。
【李嘉诚】达与闻
闻是指他的名声很好,但他的行为和外表相反。可能别人对他的看法很好,但他的行为却不是这样,这就是闻,很注重外人的看法。
达是指不仅要有好的品德,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有好的名声。
【金汉】达与闻
闻:一般指文明举止很不好,但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很好,自己的行动和别人的看法刚好相反,这就是闻。
达:是指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别人的看法一样好。
【黄明宇】闻与达
达:名声与本质相符合,忠心、善良,会考虑下人。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很好。
闻:看一个人的表面和名声都很好,但是内在与外在不符合。
【冯起】闻与达
达的意思就是察言观色,善于理解别人所说的话,质朴而喜爱仁德道义,经常记得谦虚、恭敬、有礼貌,在国家朝廷做官的时候要通情达理,在大夫家做家臣也要通情达理。而闻的意思就不同于它了,《论语》这本书的解释里说道:在国家朝廷一定要虚假名声,在大夫家也要虚假名声。这句话我不认同。因为我觉得做到闻,虽说表面看起来你的实际行为跟仁德是相互违背的,还会毫不怀疑,自己夸自己是个有仁德的人!但是后面那句话我就是有反对意见的:假如你在国家朝廷里的名声不是虚假的,在大夫家的名声也不是虚假的,那我们其实就根本不用在任何地方用那套虚假的名声了。
【陈南锦】达与闻
闻就是伪,达就是实。闻是做事只追求名声,大就是做事很踏实。
【乐俊毅】闻与达
闻就是别人都很看好他,可他本身并不是别人看到他那样的好,可能看上去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官职也很高,很多人崇拜他,他在背后却是个小人。
达就是别人也很看好他,然后他本身也是这样的。让别人是个正人君子,不是表面一套背后另一套的小人。
【祝林灵】
闻是你做什么事都要有名声,都要让所有的人知道你做了一件这么好的事情;而达是大公无私的,默默无闻地去做一件好的事情,不求别人知道。如果让你去选,你会选哪一种呢?你会选择虚假的名声还是真实的用心?虚假的名声是否会让一个人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