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心茗 学而班 1999年8月生)
在南国四季如春的气候里,不是每一棵树都会在冬天脱去翠绿的外衣,而在北方的原野上,每一棵树或许都逃不脱只剩下枝干的命运。
在我们人类当中,有黄人白人黑人棕人,有高矮胖瘦美丑,有些人富贵荣华锦衣玉食,有些人食不果腹面黄肌瘦,是否是命运本身给了每个人不公平的安排,而人们却无处讨公道?
如果,在命运之上还有一个法官来判决的就好了。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没有。命运看不见摸不着,你对它无可奈何。
就像俄狄浦斯王[1]一样,他杀父娶母,人神所弃,这不是他所愿意的。我们既不能怪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狠心地把他们的儿子遗弃在深山里,钉住脚后跟,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儿子杀了自己,还跟自己的妻子结婚。我们又不能怪那个不忍将婴儿杀死的牧羊人,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长大。我们也不能完全怪俄狄浦斯一时冲动失手杀死了一个他偶遇的陌生人,还不能怪他拯救了濒于毁灭的忒拜,成为那个国家的主人,并迎娶了那刚遭遇了丧夫之痛的王后。更不能怪他为了救百姓于瘟疫之中,请求神示追查杀害国王的凶手(虽然他误会了克瑞翁,误杀了先知)。如果,没有其中任何一个的阴差阳错,都不会导致这悲惨的结果。俄狄浦斯王没有错,其他人也没有错,但事情错了。唯一了结这一切的方法,就是让他负罪。可他有罪吗?他只是个无辜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实践了神示,他没有罪,却要赎罪。或许赎罪是他的一种解脱?他为了赎罪自刺双目,失去了光明,却看见了命运。
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智勇超群,为民除害,可是他越是为百姓着想,越是想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却反而越是用力地把自己推向了毁灭的深渊。他越是逃避命运,不愿杀父娶母,远走他乡,反而越是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走向悲惨的结局。命运就是这么铁石心肠,不管俄狄浦斯王是一个多么受人爱戴的大英雄,是一个为了百姓苍生的安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君王,它都不肯放过他,非得把他逼到绝境,不得好死。但也正是如此,俄狄浦斯面对命运所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行为才能那么感人肺腑,使人不得不谴责命运有时显得如此邪恶与不公,不得不赞叹人类不屈服于命运的斗争精神。
命运到底是什么?
在更远古的时期,命运曾让我们的祖先不敢质疑。而到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笔下,人们对命运的看法也在逐渐改变。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前456)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前406)的《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约公元前485-前406)的《美狄亚》合称古希腊三大悲剧。相比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而言,俄狄浦斯王遭遇的命运显得有几分可违抗性,而美狄亚更是突出了人本身的选择与言行,让人感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三部作品表现出了古希腊命运观的发展轨迹,戏剧也从写神到写人,从写理想到写现实的转变。《俄狄浦斯王》之所以比其他两部作品声名显赫,我想不仅是因为它布局严谨,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更是因为它把命运与人的尖锐冲突刻画得细致入微,既表现了人类对命运的不甘示弱,又表现了人类能力的局限性和命运的强硬。
人事与天命似乎势不两立,但却相生相克而迸发出生命跌宕起伏的乐章。或许,俄狄浦斯的悲剧日日都在重演,人与命运的斗争也永远无法终止。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会在自身的不完美中向着完美无限接近。
我想,人与命运之间会有无数的斗争,而最大的斗争就是生死。人终究难逃一死,所有事物也难逃灰飞烟灭的命运。可是我们都想在这个世界存在久一点,留下的痕迹多一点,所以从未停止过对死神的抗拒。但我又常常想,无论你多声名狼藉或名垂青史,到了很久很久以后,别人还是不会知道你曾来过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的努力,我们对死神的抗拒又何必呢?有什么用呢?直到西绪福斯的故事[2]给了我启示,尽管一切都可能回到起点,归于虚无,但这一段从生到死的旅程,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最起码我们能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我们付出努力走过的这大千世界。最起码我们能在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对自己说:嗯,我没有遗憾,我做了我能做的,我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