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初阳书院网站 初阳书院微信号:chuyangsy
首 页 关于书院 师资力量 教学活动 教学成果 初阳讲坛 招生报名 小学(蒙学班) 联系我们
 
· 研修交流促成长,学思悟行共提升︱初阳..
· 初阳学校开展性教育专题讲座:敞开心扉..
· 初阳书院中小学古诗词大赛圆满落幕
· 刘禾秋聊教育:用鼓励的眼光守望孩子
· 初阳中小学校园开放日报名︱为家庭赋能..
· 初阳创始人吴志坚︱十年办学,一路踩坑
· 2023•初阳蒙氏夏令营..
· 初阳蒙小•五一宇宙教育独..

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并重。主干课程有三类:
1、传统国学课程:以原典为中心,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文史常识教育贯穿其中。
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导师制,培养研究和写作能力。
2、英语及西方文化课:全外教授课,全英语教学。
3、常识与实践课程:泛读、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地理等。

国学课程由国内一流大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副教授以上专家授课。英语及西方文化课由外教授课。  
初阳书院国学国际班QQ咨询:2284475192
邮箱:cycollege@163.com
欢迎来校参观或观看教学展示。

 
首 页 >> 详细信息


孙天博:公牛的愤怒及其它

2016/1/28 关注人数:6748

C:\Users\Z\Desktop\德尼罗与斯科塞斯.jpg

左为德尼罗,右为斯科塞斯

公牛的愤怒及其它

(孙天博  为政班  19958月生)

一.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简介

19421117,马丁·斯科塞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熨衣工家庭,他还有一个哥哥,父亲露西奥诺·查尔斯·斯科塞斯和母亲凯瑟琳·斯科塞斯都是制衣厂的工人,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斯科塞斯一家所住的皇后区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这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而又特殊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

在好莱坞极其崇尚商业结果的环境下,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意愿,不遗余力地追求着、探索着电影语言的极致。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各大电影节大奖。1967年,斯科塞斯执导了个人首部影片《谁在敲我的门》。1976年,他执导《出租车司机》获得第29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1980年,他执导了《愤怒的公牛》。1986年,凭借《下班后》获得第3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1990年,因执导《好家伙》获得第47届威尼斯银狮奖最佳导演。1993年,他以极低的成本华丽地改编了沃顿的小说《纯真年代》……2007年,凭借影片《无间行者》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2011年,他执导了向电影致敬的电影《雨果》……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每拍一次电影,都像是站在拳击台上。”[1]一样,十分具有挑战性,并经常引发争议,在当代美国电影艺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个人化的成就记录。

“……不错,我希望像约翰·福特那样获上四次奥斯卡金奖。但是,我来自一个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地方。无论我是否想获得这个奖,我都得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我更需要的是电影。”[2]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对于电影的这种执着的精神与崇高的追求和对历史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他赢得了“电影社会学家”的美誉。

二.《愤怒的公牛》与导演其它电影中部分元素之间的联系

或许每一个导演都喜欢在自己的不同影片中创造一些特殊的、类似的社会环境,“电影社会学家”马丁·斯科塞斯也不例外。如在影片《谁在敲我的门》(1967年)结尾部分中一些与天主教密切相关的塑像与塑像群,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的拼接,一些听似激烈而实则略含消极的音乐,将主角心中的忧愁、烦恼和思索,用一种类似于《圣经》典故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既说明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复杂的环境和心境由来已久,可上述至天神时代,又表达了在处理人类这种需要且必须要面对的复杂环境和复杂心境的困难程度之强烈……这位当时还年轻的、初出茅庐的导演在自己的这部处女作中毫不留情的挥洒着自己的灵感与才华。

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在斯科塞斯导演日后创作的过程中赋予了他许多的灵感,他今后的许多作品中也出现了与美籍意大利裔文化和天主教文化有一定关联的元素。

如在影片《穷街陋巷》(1973年)中,影片约6分钟时,主人公来到了天主教的教堂祈祷。通过主人公在此时复杂的眼神,内心的独白等,导演创造了一个与神对话的时空,面对着眼前的圣母像,主人公倾诉了自己心中现在的迷惘与曾经的过错,他“身陷于教会戒律与黑帮纪律之间”[3],他希望圣母可以救赎他……

“《穷街陋巷》的配乐,都是我童年时代流行的歌曲,这些歌曲使我沉湎于往昔旧事。”[4]“这部电影主要是想把我自己与我的老友搬上银幕,展示当年我们的生活方式,显现小意大利区生活的真貌。他实在可说是一部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影片。”[5]

《谁在敲我的门》与《穷街陋巷》这两部作品“可以被看做斯科塞斯讨论罪与罚的主题的开卷之作。”[6]

1974年,斯科塞斯尝试了女性题材影片《再见爱丽斯》。演员艾伦·伯斯泰因凭借在影片中极具震撼性的演技,对角色心理梦幻般的刻画,而获颁1974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同年,斯科塞斯拍摄纪录片《意大利裔美国人》(Italianamerican),这部极具水平的纪录片“又一头栽进了小意大利区的世界。”[7]

这是一部关于他父母的纪录片,拍片地点就在伊丽莎白街斯科塞斯家族住的那栋公寓,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父母现身说法,闲谈他们早年在纽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西西里背景。该影片于1974年在纽约电影节首映,在其片尾的演职员名单中,还列出凯瑟琳·斯科塞斯烹制意大利面调味酱的独门秘方。当字幕打出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致敬。后来斯科塞斯导演常把这部片子视为《穷街陋巷》的写实版。

 “电影真是一个梦想世界,或者可说就像吸食迷幻药。从戏院走出来,回到大白天的现实,予人的感受实在可怕。我从小到大一直在看电影,每次看完电影从那个梦境中醒来都令我十分难受。对我而言,《出租车司机》就像那种感觉——那种就快要醒来的感觉。”[8]

1976年,斯科塞斯导演结合了他头脑中的灵感与他那美轮美奂的手法拍摄了《出租车司机》,这部全部制作费用仅190万美元的影片获得了1976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1977年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四项提名等殊荣。在影片约38分钟时,我们又可以看到“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的元素再一次出现,镜头从正在打电话(意大利式电话机)的主人公身上移开,转到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上空无一人。“我喜欢它,因为我觉得它使得整个剧情代表的寂寞孤独感更为浓郁。”[9]这种寂寞孤独的感觉贯穿了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整个七十年代的作品,直到1983年的《喜剧之王》才告一段落。

2007年,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凭借《无间行者》一片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在三十多年后的这部影视作品中,也依然出现了这种“小意大利”式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元素的影子。如在影片约75分钟时,主人公高举着圣洁的圣母像作为暴力犯罪的工具,而他的犯罪却是为了维护正义,维护法律。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对于这种特殊元素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境至玄妙,有时难以拆分出来,一一细说。

三.            公牛的愤怒

在《出租车司机》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又相继创作了《纽约,纽约》、《最后的华尔兹》等影片,但是终七十年代止,八十年代始,似乎没有哪部影视作品能与《愤怒的公牛》(1980年)这部堪称“是罪与罚的英雄史诗”[10]的影视作品相比较了。

这部影片改编自拳击手杰克·拉莫塔的自传小说,透视了一位拳王的沉浮。影片得到了8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罗伯特·德尼罗(演员)和塞尔玛·斯库马克(剪辑)成功地捧回了小金人。此片虽然没能摆脱低迷票房的困扰,但是却在纽约电影评论界中好评如潮,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影视生涯中的一座高峰。

《愤怒的公牛》沿袭了《谁在敲我的门》和《穷街陋巷》的表达手段,将十字架和宗教艺术品明显地放置在镜头中,从而清晰地传达了天主教意识。[11]

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裔拳击手(这位主人公依旧是与意大利元素密不可分)杰克·拉莫塔身体结实、出手敏捷,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但是由于不愿向黑手党(社会元素也来自于意大利)低头,他始终无法获得拳王挑战的资格。在经历了数次挫折之后,他终于同意黑手党的安排,以故意输掉一场比赛,来换取挑战拳王的资格。

杰克·拉莫塔取得拳王的称号后,他的怀疑性格始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弟弟有私情,认定他们背叛了自己,于是对他们大打出手,最终亲手拆散了自己原本应该能够幸福美满的家庭。拉莫塔的这种疑心来源于他复杂的性格:他既坚信自己的能力,对所作出的决定绝不更改,又在内心深处质疑自己的灵魂,质疑它是否还在这个平凡的躯体中,以至于他内心变得十分的脆弱,生怕受到伤害。如果说“爱河中的两个人都是富于活力的。”[12]那么脆弱中的拳王都是易于伤人的,尤其容易伤到身边的亲人。

在看透拳击场上的名利追逐后,拳王杰克·拉莫塔故意输掉了拳王的宝座,并从此退出了拳击界。退役后的他开了一家夜总会,不久却因为经营色情服务而入狱,他的妻子儿女也因此离开了他。

经历了众多悲欢的拉莫塔最后在一家夜总会里担任司仪,并准备以此度过余生。影片于杰克·拉莫塔在更衣室镜子前一段独白之后结束。

在演员兼好友罗伯特·德尼罗的强烈推荐下,马丁·斯科塞斯导演读完了杰克·拉莫塔的自传,并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拍摄完成了这部被很多人誉为八十年代最佳影片的《愤怒的公牛》。为了表现出拉莫塔退役后堕落的形态(影片约101分钟时开始至影片结束的形象与影片之前大相径庭),德尼罗不惜牺牲自己健康,在短期内增重五十多磅,被影坛传为佳话。这也可以说是一位优秀的演员对于与一位优秀的导演一起创作一部优秀的影片时所尽的最大的努力了。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在影片中充分地运用了各种镜头语言,以黑白胶片制造出了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冲击了观众们的眼球,震撼了观众们的灵魂。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饰演的拳王杰克·拉莫塔一角,其表演技巧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影片约14分钟时拉莫塔与兄弟互相打脸的场面,约100分钟时拉莫塔在擂台上鲜血淋漓的场面等等),将“愤怒公牛”这一形象深深地塑造在了观众们的印象深处。

拉莫塔的生命里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惜丧失自己的人格,但是当他实现了自己所谓的理想时,却发现自己的灵魂早已经空虚。当他失去一切的时候,自己空虚的灵魂是否仅靠约翰福音的第九章[13]就能得到救赎了呢?他原本或许拥有着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并以此作为原始的生存之道。他自尊自强,又自我毁灭;他为人粗犷豪迈,却又对身边的人疑心重重……这样原本应该十分简单的人物,却在这部影片中拥有着这样复杂的性格和强大的力量,而最终面对着镜子里那不知是否还是是自己的公牛,那已经不再强壮敏捷的身体再也装不下那空虚的灵魂了。他是否已经得到了救赎呢?这样的一匹公牛如何能不愤怒啊!

C:\Users\Z\Desktop\愤怒的公牛.jpg

德尼罗饰演的杰克·拉莫塔

综上所述,我认为公牛的愤怒可以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与情感直接或间接地向公众传递愤怒:

大部分观众认同影片《愤怒的公牛》中主人公杰克·拉莫塔在对于艰难的生存环境时愤怒的心情和部分过激的行为,这种心态导致了影片中主人公一角在心情愤怒时的复杂心态一部分直接传递给了观众,这是直接引发部分观众在观影时或观影之后心态复杂(以愤怒为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出于对人的内心深处是否还有道德良知、是否还存有灵魂的问题,大多数观众还是愿意承认并赞同这一点的,而不愿意承认内心里“这种倾向于流血的原始本能,仍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14]就如同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作品《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年),当年播出时引发了社会的剧烈争议一般。大多数观众不愿意承认就连伟大神圣的基督耶稣都会为了人世间的一些事情而感到疑惑、感到困扰,在原本应该坚定的信念上有所动摇,对于原本应该纯真的信仰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危机……所以也就不难以理解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所必需面对的困境与情感的抉择,与拳王拉莫塔有一定程度的类似之处了。

人是否具有畜生的兽性?扮演一只野兽的自我惩罚能否得到救赎?部分观众的这种在潜意识里逃避内心斗争的过程,也是间接影响了他们在影片中或观影过后在情感或肉体上得到愤怒讯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一个百弊丛生的社会是造成拳王杰克·拉莫塔的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观众因此而感到愤怒:

在影片约70分钟时,杰克·拉莫塔同意了黑手党的安排,故意输掉一场比赛,以换取挑战拳王的资格,但“他的罪恶越严重,上帝的力量便越是宏大。”[15]拉莫塔因为在拳赛中的表现过于作假而被拳击赛评委会停赛。当这位拳王在休息室里如孩童般的在兄弟的怀里哭泣时(影片约7128秒),我想应该大多数观众的怒气都被激荡了吧!对于社会的不公,热爱着拳击,有着拳王理想的拉莫塔做出了可以说是出卖灵魂的妥协,但是换来的却是这样的所谓“公平”的结局。

这样的结局如何让公牛不愤怒呢?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喜欢在自己的某些影视作品中以客观冷静的眼光,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塑造“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中的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通过对于情境和人物独特的塑造,进一步地、深刻地挖掘社会问题的根源和人性的本质等。在《愤怒的公牛》这部影片中,社会的不良现象是造成公牛愤怒到“简直是畜生”[16]的地步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让部分观众对于公牛的情感与遭遇感同身受,有切身体会的重要因素。

3.部分观众对于自己特殊感受的思考,沉寂于大多数观众对于普遍感受的麻木:

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习惯的特定的思维模式与思考方式,对于一部优秀的影片,这样的习惯会造成部分观众对于自己特殊感受的独特思考。影片《愤怒的公牛》是根据真实的人物与事件进行改编的,作为“电影社会学家”的马丁·斯科塞斯导演把当时社会境况与人物心态的一部分用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电影)表现了出来,这种艺术的原型真实地存在于历史进程当中,它不会因为部分观众的思维与感受的波动而有所改变。就像现在的百科全书中所写的一次几百年前的地震一样。我们可以去辩论、去反思应该怎样做好现在的防震、避震工作,但是我们不能去过多地去抱怨可以说是永远存在的大自然吧!“我们熟悉的一切,都被彻底毁灭,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建设城市,在往后的日子里……甚至没人知道我们曾经存在。”[17]

所以,如果真的将《愤怒的公牛》这部影片看到了精深之处,对于心中公牛的愤怒反倒是应该淡然释怀了。公牛的怒气难道不应该随着那个时代夜总会里的那些靡靡之音随风消散了吗?

公牛的愤怒是否已经平息了呢?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在影片最后依旧留有可以引发观众们无限思索的悬念,只是公牛那双原本能够燃烧起熊熊焰火的眼睛,已经被社会的严寒与灵魂在离开肉体时的狂热重重地灼伤了,连带着灼伤的还有部分观众们的心。

四.            结语

本文全篇仅属个人观点,基于本人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资料的整理也许又不够完整全面,所以本文于行文之处对于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所做出的评价与感受也许和斯科塞斯导演原影视作品的本意有所偏颇,因此在本文最后对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及电影爱好者们致以歉意。对于本文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有类似情况,在此一并致以歉意。但是正如北欧哲学家G·希尔贝克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中,用来形容自己对于擅自概括古代雅典哲学家柏拉图的哲学理念时所说的一句歉疚而又无奈的话一样,“我们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接近真理。”[18]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在创作了《愤怒的公牛》之后,还相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对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进行了进一步地探讨与研究,如《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年)、《喇嘛传》(1997年)、《纽约黑帮》(2002年)、《无间行者》(2006年)、《雨果》(2011年)等等,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如果说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与他的电影开辟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那恐怕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是如果说他与他的电影《愤怒的公牛》等是一个新的电影世界的一个新阶段的高峰,那应该是比较公允的了。希望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可以凭借他对影视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电影这种“不妥协的艺术(The Art of Noncompromise)”[19]的终极追求而探索出一条独特而神奇的道路,在这个商业电影较之为流行的时代里也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

本文文献参考书目:

1.【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 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3.【挪】G·希尔贝克 N·伊耶著《西方哲学史》童世骏 郁振华 刘进 译 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附马丁·斯科塞斯导演重要作品、重要奖项年表(1967-2011年):

1967年《谁在敲我的门?》

1973年《穷街陋巷

1974年《再见爱丽斯》、《意大利裔美国人》

1976年《出租车司机》

1977年《纽约,纽约》

1978年《最后的华尔兹

1980年《愤怒的公牛

1983年《喜剧之王

1985年《下班后

1986年《金钱本色》

1988年《基督最后的诱惑》

1989年《纽约故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伍迪·艾伦一起执导

1990年《好家伙》

1991年《恐怖角

1993年《纯真年代

1995年《赌城风云

1997年《喇嘛传》

1999年《穿梭鬼门关》

2002年《纽约黑帮

2004年《飞行者

2006年《无间行者

2010年《禁闭岛》

2011年《雨果》

2013年《华尔街之狼》



[1] 见【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P169页。(安东尼·德屈提斯:《马丁·斯科塞斯》,第61页。

[2] 马丁·斯科塞斯,见【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 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封面。

[3] 劳伦斯·S.弗里德曼语,见【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P57页。

[4] 马丁·斯科塞斯语,见【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 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P50页。

[5] 马丁·斯科塞斯语,同上P53页。

[6] 劳伦斯·S.弗里德曼语,见【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P169页。

[7] 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语,见【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58页。

[8] 马丁·斯科塞斯语,同上P60页。

[9] 马丁·斯科塞斯语,见【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 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60页。

[10] 劳伦斯·S.弗里德曼语,见【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P167页。

[11] 劳伦斯·S.弗里德曼语,同上P169页。

[12] 台词,见【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 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81页。《纽约,纽约》约48分钟时场景。

[13] 新英国国教《圣经·约翰福音第九章》,影片《愤怒的公牛》约124分钟时引用此文作为结尾。

[14] 马丁·斯科塞斯语,见【英】大卫·汤普森 伊恩·克里斯蒂 编《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 杨向荣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35页。

[15] 劳伦斯·S.弗里德曼语,见【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P169页。

[16] 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作品《愤怒的公牛》中约11分钟时台词。

[17] 见《纽约黑帮2002马丁·斯科塞斯作品约157分钟独白。

[18] 见【挪】G·希尔贝克 N·伊耶 著《西方哲学史》童世骏郁振华 刘进 译 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P58页。

[19] 马丁·斯科塞斯语,《美国电影》(American Film,19893月,第50页。见【美】劳伦斯·S.弗里德曼 著《谁在敲我的门》王莞 译 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 P226页。

 


[返回]


 
 
 
共 0 条 共 0 页 现 0/0页

姓名:
留言:
   
 
 

 

网站地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电话:0571-87981580、13957146781
校园地址:衢州市龙游县东华街道街路28号龙游初阳书院 备案号:浙ICP备0901827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