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初阳书院网站 初阳书院微信号:chuyangsy
首 页 关于书院 师资力量 教学活动 教学成果 初阳讲坛 招生报名 小学(蒙学班) 联系我们
 
· 初阳特色,一往无前|吴志坚博士在20..
· 在爱与自由的旷野上初阳方升——记20..
· 初心不变,携手向阳|刘禾秋校长在初阳..
· 初阳•阳光班|每个生命的..
· 诗词启智慧 经典润心田——初阳学校古..
· 蒙氏宇宙教育︱初阳学校(小学部)招生..
· 初阳中学基础部2024秋季招生报名启..
· 初阳蒙小舞台剧《生命的诞生》,带给您..

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基础并重。主干课程有三类:
1、传统国学课程:以原典为中心,培养学生研读能力,文史常识教育贯穿其中。
从第二年开始,实行导师制,培养研究和写作能力。
2、英语及西方文化课:全外教授课,全英语教学。
3、常识与实践课程:泛读、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地理等。

国学课程由国内一流大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或副教授以上专家授课。英语及西方文化课由外教授课。  
初阳书院国学国际班QQ咨询:2284475192
邮箱:cycollege@163.com
欢迎来校参观或观看教学展示。

 
首 页 >> 详细信息


周国平:教育即生长

2016/2/24 关注人数:2721

导语:"教育的精神重塑:生长与生活"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2015125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文是周国平在盛典上的演讲实录:

教育生长必须让每个人的特性得到生长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教育即生长,因为我是学哲学的,我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教育即生长的理解。实际上很多大哲学家,他们都关注教育问题,我看过比如说若克、罗索、康德、尼采、杜威,这些大哲学家关于教育的论述。其实他们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共通的,就是教育即生长。

我想谈谈在互联网时代,像教育即生长这样一个理念,是不是还要追随,教育即生长这样一个理念 ,我觉得它规定了一个是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这里面包含着对人性的理解,就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它已经是有潜在的人的那些共同的精神属性和精神能力了。那么教育实际上就是让这些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这个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个教育。

我觉得这是它的一个含义。

另外一个含义不但每个人都有人所共有的那些精神能力,精神属性,而且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一定有他特殊的禀赋,所以教育即生长又包含教育让每个人的禀赋得到生长,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这样一个理念,实际上反对的是被教育定义的公立目标,这些精神能力能够生长的好,你能成为一 个优秀的人,这本身就是价值。你不能再拿另外一个标准来衡量,你生长有没有价值,生长本身就是价 值,因为生长的好,人的这些精神能力生长的好,就是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

这一点杜威特别强调,生长不一定朝着某一个目标前进,你不能给生长另外设定一个目标,如果这 样设定目标,比如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如果你设定这些外部的目标,本身这个生长就扭曲了。只要生 长的好,它的结果一定是好的。你哪怕从功利的角度来衡量,其实生长长远来说是大功利。你真正生长 的好,这样的人从长远来说,他在社会上是势必要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教育即生长是对人能力的培养

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些本性优秀的人组成的,那这个社会就是个好社会,从功利的角度也是这样, 教育即生长确定了教育的目标,就是生长本身。另外一点我觉得它确定了教育的重点,就是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生长。比如说资历教育,应该是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生长,要有一个自由的头脑,他不 应该放在知识的灌输上面。那么美育,我觉得美育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感受能力, 情感体验能力的生长。而不是内心具体的技艺,会谈唱,会绘画,不是这些具体技艺的培养。

那么德育,在我看来就是灵魂教育,它的目标应该是实践的培养,康德说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实践能 力。重点应该放在这里,就是应该培养成一个善良搞鬼的灵魂,而不是一些具体规范的灌输,这是为教育确定了它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另外确定了教育的方法,本来有一个东西让它生长的好,不应该是一个灌输,应该是启发式的,引导式的。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学校教育就是给这个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环境呢?我觉得好环境里面最重要的是两点东西,一个就是好的老师,就是你要让人这些精神素质得到 很好的生长,老师自己就应该是精神素质特别好的人,就应该是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想象力,有高贵的灵魂,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另外一个要给他自有时间,生长是需要有空间的,他能够自己去独立学习的时间,其实学习是一件慢的事情,不能那么快。要有一个自有空间。

教育要突出创新和学习能力

在现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即生长这样一个理念,是不是就过时了?我觉得没有,它实际上更应该强调。我感觉有两点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点,就是创新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你可以说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这次五中全会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位,实际顺应了这个趋势。

那么创新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并不存在一种孤立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创新能力无非是人的资历素质的体现,其中包括很多因素,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的兴趣,跨界思考的能力,综合思考的能力等等。但是我们发现恰恰是这些非常重要的资历因素,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体制里面,是受到压制的。

我们现在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学历越高的人,用人单位越不欢迎,我想其中是不是考虑有一个原因,就是一个人在这样的应试体制里面打磨的越久,他最可贵的品质可能被磨损的越厉害。应试体制考试,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从来都是这样,自从有教育有大学,其实真正会考试的人,以后不一定是有真本事的人,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和特点。这个规律在互联网时代会更加鲜明和突出。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真的要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应该怎么办。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对于这种智力的发展,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但是能不能来用这个好处,最大的好处实际上是资源共享,资源整合,一个会自学的人,一个善于自学的人,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能够很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个学科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

现在包括我们很多的教育平台,而且民间草根也有很多公众号,APP平台,里面其实有一部分真的形成了一个自学者的群体。再加上现在有公开课等等,我觉得这样一个时代,互联网的时代,这样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确实是自学者的天堂,善于自学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可以如鱼得水的,成功的机会很大。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说互联网是自学者的天堂,可能对于那些没有自治力,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就是一个地狱,当然是很有诱惑力的地狱。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给少数有自学能力的、思维灵活的人,提供了这样成功的机会。我知道有一批年轻人,比如办公众号,非常成功,整合资源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大量的青少年,因为网瘾整天在网上玩游戏,最后就成为了虚拟世界的奴隶,丧失了真实生活的能力。他们不要说成功,将来谋生都是很困难的。这个人数也相当多,就像中学生里面,相当一批是这样的人,这个就很可怕。

所以我想互联网时代一个对创新的需要,其实要求我们真正改变这个智力教育的模式,另外它有利有弊,在这个时代有一个规律会越来越明显,就是善于自学的人他们会成功,那些不会自学的人,他们往往会被边缘化,被淘汰。

其实我对教育的理解,我觉得教育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自我教育,一些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真正做出大的成就的人,其实都是一些自学者,哪怕他上过学,其实他主要的力量花在自学上面。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我们不要学校教育了?我说不是的,实际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要求,真正要改变这个应试体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好奇心、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觉得所有这些能力,如果你概括来说,就是一句话,就是自学的能力。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我很同意刚才张总谈的,以后终身学习,每个人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实际上学校教育就是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基础,这个解决就是让你具备自学的能力,让你喜欢上学习,并且会自学。

这个说起来容易,怎么样让学校教育真正回归资历教育的本意,这个要做很多的讨论,这里面有一点要注意,对于一般的学生,我们要强调这一点,让我们养成学习的能力。现在的学校教育里面,考试好的,考分高的是学霸是学神是英雄,有些学生可能某一方面很有能力,但是往往被边缘化。

所以我觉得就要兼顾,如果真正是按资历这个方向走,我相信在互联网时代,那些优秀生如鱼得水,那些一般的学生,成为互联网的牺牲品,这样的人会少的多,因为他们品尝到了更重要的快乐。

互联网时代的精神生长不能摒弃阅读

另外一点我想谈一谈第二个问题,就是精神生长和阅读经典,一个新的特点,大家都在上网,很多人处于永远在线这样一个状态。我想提醒一点,人类创造的互联网,上帝也有它的互联网,我们不能光上人类的互联网,不上上帝的互联网,把上帝传递最重要的信息废弃了。上帝的互联网一个是大自然,一个是人类心灵的思解,这两个东西不能分割。大自然孕育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感悟大自然,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这样形成了一个超级互联网,因为这个超级互联网的存在,人类才有了哲学、宗教、文学,才有了精神生活传播。

这个互联网上的网络高手就是那些经典作家,他们是最善于接受上帝的信息,并且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给我们,所以我就说我们应该看他们的书,实际上可以让我们对上帝的信息是什么样的,有一个概念,并且自己也学会去接收上帝的信息。其实每一个经典作家,他们都建立了一个自媒体,就是他们的作品。

我想我们每个人起码有若干的经典作家,我们去加他的关注,成为他的粉丝,如果说一个都没有加,你光是追随,我们凡俗世界的那些人,你的精神世界未免太低了一点。这些经典作家,应该成为拥有最多粉丝的顶级大V。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底子,你在互联网上,你完全被动的去接受那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和自己的生活和心灵是毫无关系,结果无非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海量信息流通的一个通道,毫无意义。

那么怎么样打底子,就是要去读经典著作,这么多的东西,你怎么去选择,我觉得这里面有两个前提,你必须知道自己要什么,你要有自己的精神目标。另外一个前提,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不能要的,就是你要有鉴赏能力,鉴别能力,实际上确立自己的精神目标,就可以通过经典来得到。

所以这个时代,我觉得更要读经典。

 


[返回]


 
 
 
共 0 条 共 0 页 现 0/0页

姓名:
留言:
   
 
 

 

网站地图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电话:0571-87981580、13957146781
校园地址:衢州市龙游县东华街道街路28号龙游初阳书院 备案号:浙ICP备202413032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33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