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读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且看南怀瑾在《南怀瑾讲演录》中的讲述。

因为我从小到现在,感觉到中国文化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现在,文化没有根了,所以我提倡重新读书。在我的观念里头,现在三四十岁左右的人都没有希望了,文化要靠新的一代才行。如何建立中国文化跟人类的文化(还不是世界的文化)合流,开展人类未来的前途,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在我的观念里,中国未来的前途关系人类的前途。
因为我自己是读古书出身的,对教育有个观感。我从小读古书是在家里读的,以前在家里读书叫私塾,请的老师都是清朝的遗老,有的是秀才、举人,甚至还有进士、榜眼。那个时候,这些老先生一边教书,一边感叹,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听了就讨厌。等自己到了三十几岁的时候,自己也在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了五十岁以后,感叹更重了。到了六十岁,突然改变了,觉得大概千古以来大家都是这样感叹的。其实没有关系,我就告诉老前辈们,你不要担心,你我死了,明天太阳照样从东边上来,时代会演变得更好,不过观念不同,价值不同而已。
到了近一二十年又不对了,感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没有根了。要说接受西方文化,也没有好好接受,也不懂。事实上,西方文化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参考。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怕,还可以复国,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因此,我这几年提倡小孩子们要读书,要背书。小孩子不背书没有用,当然不是背现在的书,现在的书背了没有用。现在的教育演变很有趣,小学读的书,到了中学没有多少用了;中学的书,到了大学没多少用了;大学的书,留学又没有多少用处了,不晓得读的什么东西。
以我的经验,我今天还能和大家吹牛,人家说我有学问,我就笑,我这个还叫有学问啊?实际上一辈子在外面卖弄的,就是十三岁以前的东西。比如《资治通鉴》,十三岁以前,我已经圈点过三次了。古书没有标点,我一边读一边圈点,每一遍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点,不懂的地方拿给老师看,这样就会背来。以前我们读书叫读书,现在读书叫看书。以前我们读书,像现在朗诵白话诗一样,朗声念出来,唱的。这样读下来,也圈点过了,就会记得住。到了现在,比如《资治通鉴》,提到哪一段,心里就会现出那个影像,甚至在哪一页,哪一段,都还记得。

我现在发现,几十年教育的演变,不但读的书没有用,还浪费了孩子们的脑筋,把孩子们的身体都搞坏了。因此,我也感觉到有个重点的问题,这样的教育下去,很多小孩子会变成精神病,我看这很严重。所以我常说,我在书上写的也有,几十年前就讲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威胁人类最大的是肺病,二十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是精神病。现在是精神病开始的时代了,我发现很多年轻的孩子们精神都有问题了,归结起来是教育的问题,一个国家、社会的兴衰成败,重点在文化,在教育。
对目前的教育,我的感慨非常大。如果在座的有哪一位学者研究教育的,把推翻清朝以后的教科书找出来,对比研究,会发现这个时代的变化太大了。今天编的教科书,在我看来,讲句不好听的话,不屑一看。这个教育怎么办?尤其看到现在的小孩子们,书包背得很重,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考试。
在中国文化里教育的目的,《论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而读书;这个差得很远了。
四十年前在台湾,我的一位老学生,女的,辅仁大学毕业的,同刘少奇先生的夫人还是同学呢。她告诉我,当年她跟爸爸妈妈怎么吵的,她把书本一丢,说:“你们再逼我,我就不给你们读书了!”心里觉得读书是为他们读的,自己真不想读。一般认为,好像家里的孩子不读到大学就不光荣。
现在读书更不同了。不晓得你们高级班的各位,读书是为了什么,好像是为了社会的荣誉,为了一个文凭,为了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脑筋来读书。那也是“今之学者为人”,是为别人读书,不是为自己读书。而且现在的读书不是读书,而是来玩的,来求一个知识。那还不如读那个手机里的资讯好,什么黄的、蓝的、红的都有。
我发现这样下去不得了,因此,为了后代,我就提倡读书,编书出来给孩子们读。取了个名字,叫做“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作”。由我在台湾的老古出版社总经理郭小姐编出来,像四书五经,乃至英文传统经典文章,都编出来。怎么提倡呢?我不搞组织的,一搞组织,利害关系等等什么都来了。我说我这里啊,像世界运动会的点火台,火把一点起来,就交给别人,一路跑下去。到现在为止,已经提倡了很多年。大陆受影响的,据说有一两千个小学了。好像教育部也受点影响,都在编书了。可是我告诉教育部,你们编的书没有用,编的大多是唐诗宋词给孩子们读,这又搞错了。我提倡孩子们读经,是为了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如果只多出一些李白、杜甫有什么用呢?多些诗人、唱歌的没有用,所以说你们又编错了。要编书,七十岁以下的不行,因为不晓得古文化的重点。现在我们把编的书,送到边远地区,最落后最苦的地方,小孩子们读不起书的地区。把书送去,再找人教他们,让他们自己念。这样影响得很广,影响了小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影响老一辈。
我一上来,乱七八糟地报告我的感想,因为我没有题目的。你们高级班让我来作报告,我首先声明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办法贡献给大家。本来想了几个题目要给大家讲的。一个题目是人生观,我们这一代,搞得没有人生观,不知道搞些什么好;第二个题目是现在社会乃至人类的文化科技发展方向;第三个题目,想贡献给你们诸位国家工商业的精英,为今后国家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究竟要做什么事。把这三个题目想了半天,后来我不想了,我也不知道听众是谁,搞不清楚程度怎么样。我想的也许是大家不需要的,因此都放弃了。
那么,我今天告诉大家的,主要还是读书的问题。我讲话没有规律的,可是往往讲完了以后,兜一下蛮有规律的。这是自我欣赏呵!大家常常说看我的书,我刚才告诉朋友们,我的书都是骗人的。为什么骗人呢?我一辈子只写了两三本书,而且都是关于佛学的,其他的都是同学们把我的讲课、演讲记录下来的。我乱七八糟讲的,他们记录下来,我一看,吓!蛮好的嘛,还成篇啦!这是他们的本事。
我说,世界上有几个人,释迦牟尼一辈子没有写一个字,可全世界的文化里面,释迦牟尼的经典最多,比任何一位教主的都多;第二个人,老子,最反对写文字,可最后被逼还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有一个人最可怜,就是孔子,他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写文章流传下来。所以有一个学生跟我讲,老师你要写写文章捧捧我们,我说好。所以,我的书都是骗人的,为了吃饭的。我自己真想写的书,还没有开始写。假使我还能够再活个一二十年,也许找个机会写一部书,因为真写一部书很难。我常常说,古人拿一辈子的经验、一辈子的学问,留下一两本书。现在你们的问题很严重,读两年的博士,就写那么厚一本书。我说万一不对怎么办?他们说那推翻了重新写,好像不负责任似的。
因此,讲到关于写书,为自己的学问,我想告诉大家,古人有两句话:“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古人认为世界上名利是虚浮的,但是,世人都是为了求名求利。你们既然在这个高级工商研究班里头,我倒想起一个人来,想起日本明治维新的宰相伊藤博文。日本、韩国把他们的文化叫做东方文化,其实都是中国文化。伊藤博文年轻时出来有两句话,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他青年的立志,最后做了明治维新的宰相,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我常常问人,许多同学们讲读书求学,到现在为止,你人生的目标、读书的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求什么?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结果我问了许多老中青的朋友们,讲了半天,没有人生观,都是跟着大家走。那叫做随波逐流,跟着时代的浪潮随便转,这是很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