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小学诗词欣赏课
朝阳班班主任 陈平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这是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的四句,这节古诗文课,我和孩子们要读的就是这四句诗。
古诗文课有自己的程式,第一步是两分钟的静坐。在这两分钟里,孩子们阖目而坐,头上悬,轻轻有如一线相牵,身体放松,肩肘下垂,全不用力,呼吸自然,体会那种气息由鼻、喉、胸、腹直至气海,做短暂停留,然后由原路返回,再呼出的感觉。
整个过程在两分钟左右。
孩子们上课之前,通常会玩得比较嗨,走进教室,很难一下子静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让孩子安神静心,把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
课程开始,按照惯例,先请一个孩子到台前带读5遍。这次轮到的是张益铭。
张益铭,十岁,北京人,普通话字正腔圆,很是不错。
一般情况,五遍下来,这四句诗就差不多记住了。
接下来的工作是跟孩子一起来分享诗中描写的意境,请孩子们想象自然景象中,“黑云压城”是一种什么样子,“城欲摧”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然后再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身在城墙上的战士,敌人如乌云般滚滚而来时的那种感受。再对比“黑云压城”的自然景象,来体会诗中意境。
我们的诗词欣赏课,就这样一点点展开。间或对孩子们不知道的字词,略微讲解一下。
诗是用来想象的。
诗读完了,也想完了。
这首诗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按照要求,孩子们必须用自己的笔描绘给我。
1.

张天一,六岁。经常关注朝阳班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思想比动作更快的孩子,跑的时候,先是两臂摆动,一副手忙脚乱的样子,跑半天也没离开原地几步。现在我要告诉大家,天一跑得已经很快了,稍不留神,就没影了。
在这幅作品里,我们看到天上乌云密布,黯淡无光的太阳,惨淡于云层之上。我觉得这一笔很传奇,也许是这首诗沉淀在孩子心中之后的一种自然流露。
黑云布满天空,中间乱丝表现出来的是狂风。
城池在画面的一角,虽然小,却彰显了坚韧不拔地一种精神:战士冲出城来跟敌人搏斗,城上箭飞如雨,近处的敌人还在支撑,远处的敌人已经开始逃窜。
狂风,乌云,战士,坚不可摧的城池。
张天一的这幅《黑云压城》颇有古龙风。
2.

蔡加涵,十岁。头顶上乌云滚滚,远处敌人正翻山越岭而来。乌云之外,一轮红日。城墙之上,两个人正对着远山指手画脚,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城池之外的土地,是淡紫的颜色,究竟是浸满战士鲜血的大地,还是一望无际的薰衣草?这片土地已经有太多的杀戮,我们希望和平。
这是一副阳光之作。
3.

邵加希,十岁。
乌云低垂,直压城头。城上城外,战士们张弓在守卫着城池。
远处,乌云的边缘,有日一轮,那个虫子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一排树,一个人,那个呜呜呜是啥意思?
为此我特意请教了邵加希。他说:那个人在吹号角。老师阿,那不是一排树啊,是薰衣草。
随后,他很腼腆地说:我画得不大像。
我大笑:很像。
4.

富羿侨,8岁。
看到这画的第一眼,我说这是富羿侨的漫画风。富羿侨扭着身子抗议。
鸟,太阳,乌云,城墙,小山村,还有错别字,要啥有啥。
5.

张益铭,十岁。
构图简洁。张益铭来书院之后,画技大长。
黑云,直逼城墙的黑云,压在城头;高大的城墙,巍峨耸立,使黑云显得单薄而苍白。
一轮红日,露出了一角,似乎马上就要冲破乌云地围裹,把光芒撒向人间。
这个构图全无黑云压城的沉重紧迫之感,反而凸显出了城池坚不可摧的气概。
这个十岁孩子平和而坚强的性格尽显于此画之中。
6.

林章雅,九岁。
这是六幅作品中,让我最感到轻松的一副作品。单以画面论,它不及前面几幅。
不过,这代表了章雅地成长,她一步步吃力地走出了自己,走向阳光。
这堂课,她虽然有些迟疑不决,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不像以往纠结到那样的程度。他拿着画笔,看着我,犹豫着。我也看着她。
章雅:画什么呀?
我:怎么想得怎么画。
我的心在微笑,并且用语言,用神情,用眼睛,把这微笑传达给眼前的这个孩子。
章雅:画什么都可以吗?
我:是的,只要是你心中想的。
她沉静下来,涂鸦着。过了一会儿,走到我的桌前:老师,我不会画城墙。
我:画吧,闭上眼睛想一想,能画出什么样子,就画什么样子。
沉吟片刻,她走回座位。
下课之前,只有邵加希和蔡加涵把画交给了我。
我走进办公室,刚坐下,其他几个孩子陆续赶来,把画交给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