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游基地升入杭州本部,对于我和孩子们来说,都意味着太多太多。从校园环境的转变,到授课方式的转换,再到生活方式的升级,对这群14、15岁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不小的挑战。
杭州本部的整体课程设计,更加开放自由和灵活,当然,这也对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班主任的我,当然更是看在眼里,热在心里。一方面,在考试期间,对班上孩子的管理日趋严格,尤其提高他们自修课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了考试科目的作业检测和练习频率。
然而,我发现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形式上的高强度复习,反而是孩子对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有的时候,严苛的复习和管理,反而会抑制孩子对某些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如何既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又能保证巩固的知识和踏实的学习?这才是摆在我们老师面前的迫切现实问题。
简言之,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考试,那么就会压制相当部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为考试能力强的同学会越来越好,考试能力弱的孩子会越来越弱。当这些考试能力较弱的孩子,彻底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之后,那么学习和考试就会成为孩子的沉重负担和“心头之痛”!
因此,书院更加注重的是考试以外的文学、历史和国学的经典课程。这些初阳书院真正意义上的特色课程,才是使那些曾经失去学习快乐和自信的孩子,重新找到学习和生活之充实意义的天地!
从《三国演义》、《红楼梦》到《史记》,从《伊利亚特》、《奥德赛》到莎士比亚戏剧,从《牡丹亭》、《西厢记》到《雷雨》,从《变形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挪威的森林》。孩子们徜徉在古今中外文明的精神财富中,体验到的是任何中学,甚至很多大学都未曾实现过的自由精神和广阔天地。
致力将这些宝贵的人类文明菁华,注入到14、15岁孩子的课堂体验和精神世界中,致力将中学式的素质教育和大学式的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初阳书院孜孜以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这也正是我们老师深入研究,通达古今,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
在本科自考季结束后的第一堂课,我和三个班的同学们都分享了同一篇故事——那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是一个戏谑传统读书人的故事,这更是一个为考试而疯狂的故事。那些削尖脑袋要挤入金字塔尖的投机行为,既是可笑的,也是可怜的,范进只是成功了的孔乙己,孔乙己也只是失败了的范进罢了。
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考试是我们所要跨过的障碍,而非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目的地。考试当然并不简单,然而此时时刻,我们更缺乏的是跨过障碍的信心和动力。
学习从来不是为了考试。我们老师所要做的,既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拓宽精神,设定目标,培养习惯和鼓舞勇气!
先北班班主任 姚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