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启蒙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称之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不仅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还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 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人,如何洒扫应对,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既要注重孩子的品性养成,又要注意孩子的学科知识。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
论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能直接从孩子身上体现。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把孩子养成的良好习惯,行为品德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回家之后,家庭教育要对提升之后的习惯,品德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落实。正如小孩子在学校养成了叠被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回家之后父母会发现孩子不会去做。小孩子存在一种惰性,当然环境也是一方面的因素,父母不去监督不去督促孩子做,孩子会觉得这事情不做也没事,当孩子产生这种心理的时候再去让孩子做这些事孩子会不愿意,会墨迹。如果在习惯养成之后立马去巩固,让孩子懂得应该自己做,那么孩子养成这个习惯,他起床之后就会习惯性的去叠被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学校要求孩子自己洗内裤袜子,在学校孩子都能做到自己洗,回家之后就恢复原形。当我们去寻找原因的时候,会发现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举手之劳”导致了孩子的懒散。和家长沟通中谈起班级里某个孩子内务上比较松散,和其妈妈聊天时发现回家之后家中老人看到孩子袜子内裤没洗,随手洗了。看起来只是随手的事情,被孩子发现了,孩子会觉得我不洗也没事,反正家里会有人断后。这种想法一旦依赖了,孩子的惰性也会越来越深。家中跨代的宠爱更多的时候是溺爱,爷爷奶奶的教育重不得,轻不得,他们会选择宠爱有加。孩子发现学校和家庭的空隙,孩子会去钻空隙,孩子的洞察能力是不能小觑的。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些孩子会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由此我们发现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由此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