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在跟一个孩子的母亲交流的时候,她说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约束自己,在回校之前,她特意告诫孩子,她会跟老师保持随时地沟通。那意思是:只要你小子一有个风吹草动,我立马就知道。
对于这位母亲的做法,我当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原因是这段话向孩子传达了许多糟糕的信息:1.你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家伙。2.作为母亲,我不信任你。3.我有渠道掌握你所有的信息。
这三条信息无论哪一条,传达到孩子那里都够糟糕的了。
我们都不喜欢被掌握,成人这样,孩子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渐摆脱父母与老师,掌控自己命运的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都要掌握一些与孩子的相处之道,不可以张口就讲,一定要搞清楚自己这话讲出去,会有怎样的影响。
我想用今天上午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情,来向大家说明,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说不。
上午,古诗课堂,两分钟静坐结束之后,我请一个孩子把桌子上与本课无关的东西收走,他一副慢腾腾的样子,似做似不做的。我没有管他,继续讲课。他看我没有关注,就停了下来。然后,我又提醒了一遍,看着他。他又开始动作,跟刚才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五次。
第五次提醒完毕,他还是不动作,我走到他跟前,把桌子上多余的书本连上面的铅笔一起拿起来,丢进垃圾筒。孩子愣了一下,没有反应。
我继续讲课。讲到需要做笔记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在记录,这个孩子坐在那里没有动,也没有生气不高兴的表示,根据后来的表现,其实他在酝酿情绪。
在对诗文本身有了大体了解的时候,需要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诗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工作,其他孩子开始动手,这个孩子还是不动,他的故事这时才开始上演:
我:为什么不动手?
他:我的笔被你扔掉了。
孩子终于等到机会了,他隐藏在心里的对话是这样的:哼哼,老师,我要给你好看,你知道我多委屈吗?
他冲着我大吼。我也没跟他客气,直接把他赶出了课堂。
然后,我一边在课堂上走动,回答孩子的问题,一边留心外边的动静。等走到窗户旁的时候,往外一看,只见他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外面。
有个孩子要稿纸,想把画的构思写出来。我出去拿稿纸的时候,看了他一眼,眼睛没红,但似乎有一点哭的样子,见了我一副很严肃的样子。
总体来讲,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但不能忍受老师的粗暴,所以觉得有点小冤。这种感觉是对的,往常他经常这样,但老师从来没有像这次这么重地对他。下课铃响了,我请孩子们下课,走出教室,他用眼角扫了我一眼,我看出他想妥协。但没有理会,告诉他:你也去吃饭。
我知道在门外他想了很多,有自己错的地方,也有觉得自己很有理的地方。这件事情不能就这么算完,这个只是一个开始,我用了一种很严厉地手段,告诉他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是一种很糟糕的处理方式。
我比他提前到了食堂,我站在餐台的这边,他站在那边。我拿起勺子,问他:要汤不?他咧嘴一笑,马上装出很稳重地样子。我说:端起碗来。我舀一勺,他点点头。我能感觉出他心中的轻松,他其实很想跟老师和好,但我一直没给他机会。所以他现在很开心。我又给他盛了两个丰满的鸡腿。他说谢谢老师的时候,嘴角带着笑纹。我用不冷不淡地语气对他说,吃完饭去我办公室站着,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吃完饭,我到操场转了一圈,从斜坡上走上来,刚一冒头,他就从教室里跑了出来,说:老师,我以为你是下午让我去找你。
他一直在等我,虽然人在教室,却一直观察着外面。
我俩进了办公室,我说你去找一根棍子,要这么粗的,我用手比划了一下,他说:哇,老师!我顺手把旁边放的挖竹笋的镢头摸了起来。他笑着往后一退,然后我们都笑了。
接下来,进入正题: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
他:知道。
我:出在哪里?
他:我想等一会儿,等画画的时候再整理。
这是狡辩,因为我在课开始的时候,都会留出半分钟给大家收拾,这是上课的程式。而且半分钟对于孩子们来讲,足够用的。我不讲话,看着他。
他:老师,我知道错了。
我:你做事拖沓,这已经很久了,以后上所有的课,只要老师一提醒,就得马上动手,不能拖延,要养成好的习惯,要用自己的好习惯影响周围的同学。
他:好的。
我:还有呢?
他:老师,还有?
我:我让你画的时候,笔被老师丢掉了,要心平气和地讲,不能耍性子。我们经常讲要有礼貌,你的礼貌体现在哪里?
他点点头。
我:还有呢?
他眼睛瞪到夸张的地步:哇,老师,怎么还有?
我:你耍性子,老师请你出去,你应该道歉,然后请求留下来。你没有做这方面的努力。谁都会错,谁也有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但要学会克制自己,错了,要及时道歉。
他:好的老师,我知道了。
我:你在课堂上喜欢管人这个事情没有改善。作为学生,我们要做好自己,对别人则要宽容一些。而且课堂上的事情,由老师负责。如果我们都随便去管别人,课堂就更乱了。
他:好的,我知道了老师。
我:还有不开心的时候,不可以向别人挥拳头。尽管你没有打到别人,但总想着去威胁别人,不愿意听对自己不利的话,这不好。这个问题存在很久了,老师经常提醒你,但改进不大。
他:老师,我一定改。
谈话至此结束,我要的东西,都要到了。上边的一些问题存在很久了,我一直想找机会跟他谈,总没有合适的能触动到他内心的机会,所以只能每次发现提醒,中间虽然也尝试着谈过,但他心中总有些不以为然,似懂非懂地,触动不大,不怎么入心。
在课堂上,有些行为是不能纵容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善于攀比,而且攀比的往往都不是好的方面。如果不能制止这个孩子,一旦问题蔓延开来,花费的精力就大了。而且也不利于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对于这类问题,老师应该有自己的尺度,温和又绝不退缩。
无论老师还是父母,要慎用惩罚的手段去处理问题,如果用得不恰当,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比如喜欢用暴力手段处理问题,性格偏狭等等。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给孩子清晰地概念,错在哪里,该怎么做,这个清晰不是指成人的清晰,而是指孩子心中的清晰。我们知道,十岁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和父母都要懂一些成长心理学,明白孩子在什么年龄段能达到什么样的理解水平,会出什么问题。
对孩子的批评,要用爱包裹起来,尽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父母包裹的形式不一样,但都要让孩子感觉得到。
谈完之后,我俩走出办公室,他有点撒娇地说:老师,我不想参加英语角,我要参加羽毛球社团。
他最近喜欢跟大孩子一起打羽毛球,昨天跟我商量退出英语社团,跟我打了一个赌,输了。今天又来磨蹭。
我:你英语不好,这不好办。
他:可是我喜欢打羽毛球。
我:那英语怎么办?也很重要。
他想了一下:我下一周参加英语社团,这一周参加羽毛球社团。
我说:不好,两边耽误。要不这样吧,每周让英语老师给你一段英语,你背下来就去参加羽毛球社团,背不下来就参加英语社团。
他说: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父母一直都是居于有利地位的,我说的有利地位不是功利方面的,而是指掌握着一种主动权,孩子是从依赖我们开始,一步步成长的。但我们不能滥用这种权力,不能把孩子逼到对抗的地步,这是千万要注意的,是教育的底限。一旦孩子被逼到对抗的地步,也就意味着老师和父母丧失了自己的有利地位。
教育最高的境界是顺应成长规律,清晰地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不,问题是如何说,说完之后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