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书院学生 金昱涵 2000年10月出生
从三皇五帝时代的禅让制,到封建王朝的世袭制,再到现在的各种选举制度;从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再到汉朝的隶书,再到现在的楷书;从辞藻华丽的汉赋,到大气雄浑的唐诗,再到意味隽永的宋词,再到通俗易懂的明清小说,最后到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后诞生的白话文。这些都是文明的流传,文明的演变。自古以来,文明就像是永不陨落的星辰,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流传至今。
为什么说文明就像是永不陨落的星辰呢?也许是出于对文明感性的认识吧。其实何为文明,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人们一直争执不休。儒家学说创始者孔子认为: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文明出于“教”。《东坡易传》中曾提及到“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再说说《易经》吧,《易经》是最早提及文明的一本古籍,它曾对那时的人说,现在则是对着后人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事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翻译成白话意思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结成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和天下,这就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并从中推敲出一大结论,即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这不光是最早的,也是公元前的年代对文明最清晰完全的概述。
而美国思想家爱默生对文明的理解是文明在于一个国家能造就出怎样的人’。从中可见,爱默生对文明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在于一个国家的人民综合素质。但我始终觉得这个解释,还是有些片面了,文明不该有太局限的解释。应该是比较多元化的,有趣的。
而我对文明的理解,有过两次不同的见解。
在童年时期,我总是在家听父母教我要做讲文明的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在学校里,老师也是如此。我的长辈总是对我说,中国的游客在外是多么多么不讲文明。那时,我对文明的理解是很片面的,(当然现在也不全面,但比那时要全面不少了),就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恰如李太白诗:“土扶可成墙,积德为厚地”,这同爱默生对文明的理解有些相似之处。
后来,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我对文明的理解也有了变化。在初中的课堂上学习了四大古国的文明,古希腊文明,克里米特文明,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我从中发现了文明竟是如此有趣。文明,它是一个地区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历了沧桑后,所诞生出来的。所以我对文明的理解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哪怕只是大洋上孤孤单单的一座岛屿,只要它诞生了她自己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那它就是一处文明。
其实,无论是个人修养抑或民族文化、社会秩序,不都是文明在各个地方的不同体现么?个人的文明促进民族和国家的文明,而民族文明又反作用于个人文明的养成和提高,正因文明的普遍性和紧密性,环环相扣,才有了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才有了中华文明的光华璀璨,放眼一望,如万古星辰。
文明就好比是永不陨落的星辰,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流传至今。也许有的人会说,玛雅人不是消亡了么,古巴比伦不是消亡了么,摩亨罗达佐不是消亡了么,克里米特不是消亡了么。没错,这些文明所对应的人因为天灾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们的艺术文明,和数量可观的生活遗迹,却遗留至今。正如老子所言;“死而不亡者寿。”所以,他们并未真正消亡。文明是世间最珍贵的财富,它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它,学习它,追寻它的足迹。文明就是永不陨落的星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