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林子博
我们总是想着去做些什么,让孩子能够学到更多。一旦孩子抗拒,闹情绪,就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好学。然而,反思一下, 我们凭什么让孩子学那些我们为他们安排的东西呢?就算确实需要学,那在教学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孩子一旦闹情绪,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大人总有一种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自己给孩子安排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他们的。人小的时候,很难去思考所学的东西的意义,更多的是去感受去体验,如果觉得有趣,就愿意多学一些,觉得没趣,就会少学些。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天赋,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有时候他们没有专注投入的东西,只是暂时没有遇到真正喜欢的而已,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尝试更多,并尊重他们的选择,然后静待花开。当然,他们也可能最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赋,只是一个平常人。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不可否认的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学会一些技能和与人相处之道。我们是要严格要求孩子,但在教的过程中,尽可能让孩子去体验、去享受那个过程,然后自己去调整和进步,而不是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另外,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在上手工课的时候,因为一个人一时照顾不来那么多人,有一些孩子被忽略了,就走动,说话,玩耍,但这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教学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的乖张,其实是希望能够被老师看见,让老师教他们。毕竟,没事情做的时候要老老实实地呆着,太难了。所以,当一些孩子吵闹时,不用去责备他们,好好地叫他们过来,耐心地教他们就可以了,他们自然会平静下来。

但有时候,孩子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该怎么办呢?不凡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我家执行的零食规则有一条是——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一般是上下午两次),吃零食时也必须坐在餐椅上吃。小D有段时间在吃正餐的时候会要吃零食,我就会重申我们的零食规则:“现在在吃午饭,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午饭时间没有零食”。

她肯定会反抗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大哭大叫起来。这时,我会温柔对待她的“坏脾气” ——“嗯,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马上吃到”。但我仍然坚定执行已经定好的规则 ——“但是妈妈告诉过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然后去午睡,睡醒了我们就可以吃零食了”。这些说完,她还是会很难过,拼命哭大声叫。我会继续特别温柔平静地告诉她 ——“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难过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平静下来”。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如果发现她哭声有转弱的趋势,我会及时说 ——“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深呼吸,吸气~吐气~,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整个过程,我接纳了小D的情绪,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许哭。
但我是用爱陪伴着她,去度过这段不好受的情绪,并且告诉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整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情绪控制,温柔的语气本身也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绪)。同时,我没有因为她的哭而妥协我对于规则的执行。
小D能感受到我的爱,尤其是我对她的接纳。即使是她的脾气,我也是接纳和理解的。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开始明白了,世界真的不是围绕着她转的,有些规则尽管不让人开心,但我们需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