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复三思
倬云班 张雨澜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常用来教导我们行事应思虑周全、谋定而后动。我却觉得做人做事诚然要谨慎,但“三思”考虑的过多了,“再,斯可矣”。
在我看来,“三思而后行”的弊端有二。
其一,在于三思使人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一词出自《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言及优柔寡断,我首先想到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得古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样高评价的西楚霸王最终落得个自刎于乌江的结局,我认为他行事优柔寡断是一重要缘由。
“鸿门宴”中倘使项羽能听取范增之言当机立断杀了沛公,之后或许便不会被范增称为“竖子不足与谋”了罢,也不会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了罢,更不会自刎于乌江了罢。如段灼所言“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令我疑惑又扼腕的是,昔日项羽“破釜沉舟,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的果敢为何只是昙花一现呢?“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这般神勇人物必然是三思而后行的,可正是因这多思而瞻前顾后,最终错失良机,埋下了祸根。
“三思而后行”的弊端其二在于“多思转多私”。
孔子曾言:“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为孔子认为果敢决断是从政应具备的。我认为不仅是为政,行其他诸事也应做到果敢决断。因为人固有私心,考虑一件事起初是为全局或他人权衡利弊,可在反复思考犹豫不决时,私心开始作祟,于是“多思转多私”,自然最终的结果也必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决定的。
总而言之,思虑太多并非益事,“三思而后行”会使人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然后“多思转多私”,最终或是错失良机或是为己牟利。在最后,赠君一首“三思歌”:
三思复三思,思虑何其多。
我生皆三思,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三思累,思虑无穷老将至。
三思莫如再思可。请君听我三思歌。
三思的益弊
倬云班 陈睿茜
三思后行能让我们避免许多麻烦,更加谨慎,更受别人的喜爱与器重。但同时,过度的思考也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失,错失很多良机,引起巨大的矛盾。
在战场上,如果贸然行事,不思考后果便会让许多人失去生命。为人处事如果不注意言行便会被别人利用这些漏洞,从而被一步步引入他人所为你设好的圈套。遇到本不用的麻烦, 糟不需要的罪,受到不必要的诬陷和挑拨。
三思后行能使自己变得谨慎,不易被人利用,尽早发现别人的阴谋,来场华丽的反击。在言行上也不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被下套、利用。
同样三思后行也要弊端。有些事不能多想,想的越多,思考的越深,就会往坏的方向想,便会无中生有,无事生非,会止不住的往坏处想,渐渐的思维就脱离了这件事,慢慢的想到这个人的缺点和自己看不惯的事,并把其夸大,渐渐的就跟别人慢慢疏远,对别人都抱有敌意,觉得所有人的动机都不纯。这样,谨慎就变成了多疑。但事已至此已覆水难收多疑就会成为对所有人的不信任,对所有人都带有仇视,这就升级为了心机和小气。从而变成孤立无援的一人,遭到所有人的厌恶。
过分的谨慎也会让你错失许多良机,会变成一而再再而三的犹豫。同样在战场上,会因为思考太多而畏首畏尾,错失良机,聪明反被聪明误,被敌人反杀,全军覆没。过分谨慎会让你变得不果断,胆小怕事,一辈子都碌碌无为。这样的谨慎就变成了多虑,成了阻碍你前进道路的绊脚石,成为你永远的越不过的心病,自己为自己建立起了一道无法逃离的高墙。
适当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加顺畅和开心,清除许多的阻碍,完善我们自身。但不适当和过度的思考则会适得其反,不等别人给你挖坑就自己跳进自己所作的陷阱,使得自己糟人厌恶,变成自己所讨厌的那一类人。
简论三思而后行
倬云班 蔡丁艺
三思而后行,我认为是分为几种吧。
有人说是思虑周全,谋定而后动,我一般遇到事情也是这样,“三思”而后行,而不是二思。
比如,你遇到一个生活问题:我对这个学校的制度有些看法,想去跟校长谈谈,那我一思就要想该讲什么,二思,要注意自己所讲的话,注意自己的言行,最后,三思,就是总体再过一遍,看看自己想说的话中还有哪些不妥之处,最后,就可以去讲了。
所以,我认为三思的最后一思可以是“总括”,总的检查一遍,这样做事情会更稳重,且不易出差错,并不会出现像南怀瑾先生所说的: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
另一种,就是孔子所说的“再,斯可以。”这其实也是上述南怀瑾先生所提出的观点,认为三思而后行,想得太多,反而做事变得畏手畏脚,优柔寡断。
确实,有些时候,想得过多,决定不够果断,就成了人生的一种负担,人在二思后再三思,确实会再想到“矛盾”中去,也就是所说的,三思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之后又是矛盾。二二思不会有这种问题,因为你是在思考“两面性”的问题,每个问题基本只想一次,不会反复多次使自己犹豫不决(说实话,我有时也会这样)。
所以,“三思”还是“二思”,是取决于你自己的,认为自己三思后会变得优柔寡断的那就二思,反之,则用“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