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倬云班鲍禹昊(2002年2月17日)
自古以来,仁与利是不可分离的两个字,在齐宣王眼中,他们既并存又矛盾。
这是为什么呢?孟子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是心足以王矣。”这足以体现出齐宣王的仁,不愿看到眼前畏缩的牛死,便以羊易之。
又有:“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为何齐宣王易施恩于禽兽而不易施恩于人呢?禽兽无心,而人有心,在各个方面人皆比禽兽复杂,禽兽会讨好你,让你快乐,而每个人却都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人又是自私的,不愿舍弃大的而追求小的,只希望人对你好,自己又不付出什么。所以他们宁可施恩于禽兽,却不愿施恩于人。但他们仍存小仁,能够施恩于禽兽,虽失其本心,但也不可或缺。
所以,不是齐宣王没有仁只有利,而是在仁与利并存的时候,利的欲望更大,占据了更多在心中,所表现出的便也是利了。而仁从未消失,只是隐于利之后。
仁与利,确实是一直并存的呀!但在面对种种情况,自己这颗本心又会选择谁呢?是仁,还是利?不过齐宣王,最后总终还是选择了利。
孟子的到来,使他理解,仁的好处以及施行仁政之易,但选择利的好处便是很明显的,可以迅速达到目的,因此齐宣王一直在仁与利的选择之间徘徊。可孟子说了那么多,劝谏了那么多,终究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选择利。
尽管孟子所言之仁真的很好,打动了齐宣王,但为时局所逼,齐宣王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国家之长远考虑,在战乱不止,天下未平之际,唯有选择利方可胜,仁在敌人面前便是自杀。齐宣王与长远生效的仁政,终究还是不合。
我想,只有仁与利归于一,能从心所欲,能分情况该仁即仁,择利便利,天下才有机会统于仁德之人,才有机会真正施行孟子之仁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