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部倬云班陈睿茜(2004年7月2日)
仁政与霸政,或是如武王伐纣一般,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抑或是同尧舜一样使民安定,但不管起因如何,经过如何,最终的目的,仍在统一天下。
齐宣王有野心,有欲望,他想“立中国而抚四夷”。想同齐桓公一般用霸道。孟子是仲尼之徒,不忍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主仁道。孟子劝说齐宣王,如此行霸道的后果,就是必须以一服八,后必有灾。再讲述仁政的益处,会使天下之民皆从与王,并化八为一。小不敌大,弱不敌强,但如果是以一敌一的话,未必没有胜算,且天下之民皆向我,又怎么可能有胜我之敌。
齐宣王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为何不为,因为不推心,不能推心又是因为什么,因为欲至。齐宣王的最大欲望便是统一天下,为了这个,必定会征税,征兵,用这些为他扩充军备,打仗,用他的霸道统治天下。但这样又必定会使百姓们上不足以养其父母,下不足以蓄其妻子,不能使民以时,灾害之年,伤亡必定惨重。但他为了自己的霸业,也想不了那么多,这就是不能推心,没有想到百姓们会成什么样,所以才不为。齐宣王可以因为看到要被拿去衅钟的牛之觳觫,激起泛起仁爱之心,以羊易之,救下那头牛,能看到那头牛的惨状,就代表他一定能看到百姓的惨状。
行仁政的根本在使人民有恒产,百姓的主要问题永远都是怎么满足生活最基本的需求,活下去。连这都无法做到,何来仁义之说。虽然齐宣王的确对仁政动了心,也有做的意思,但当时的乱世却限制了这份仁心。秦国的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并且成功后国力突飞猛进。皆因秦国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可以拒六国与门外,让它得到了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能全心全意地做这件事。但齐国的四面都是敌国,它必须扩充军备,抵御外敌,这些钱,也必须从百姓身上拿。如果这时施行仁政,薄税敛,省刑法,国库必会空虚,他国来犯,又怎么抵御,这是自取灭亡。这个伟大的仁政理想是不可能在齐宣王的身上实现了,但如果从他开始一步步的改进,等他的子孙当政,就能实现了。
霸道同时也能使民拥有恒产,但付出的代价也会是相应的。仁政固然好,但所需的外在因素太多,过于理想。现在早已不是尧舜禹的时代了,民风淳朴,好教化。人心早就已经改变,时事也在变化,仁政、霸道得根据时事来选择,不然结果只会是自取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