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牟天磊的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 张峻铭

于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现代留学生小说的代表作品,其中牟天磊便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作品讲述的是牟天磊归国回到台湾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并以回忆的方式讲了其在美留学期间发生的事情。
牟天磊是当时社会中典型的留学青年形象,在出国之前跟其他学生一样,有自己的爱情,和家人相处其乐融融并且富有学识的富家子弟知识分子。受到当时留学思潮的影响,他觉得留学才能有所成就,想要为父母争光就必须去留学。于是他舍弃了在国内舒适的生活,陪伴多年的朋友与女友去到美国,他的性格也因此产生了变化。

首先,天磊是一个深刻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青年。他孝顺父母,遵从父母的想法行事,也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一个人在美国时,家中并不知道在美国生活的艰难,而他也不愿意告诉家人他的辛苦,于是他在餐厅打工、开货运车等工作,在生活中受到歧视,一个人吃着简单的食物。但仍然告诉父母在美国非常惬意,甚至借车拍照寄回国内。这种性格使他同父母甚至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产生了隔阂,所有人都认为在美国是黄金遍地,生活舒适的,只有天磊一人明白身在他乡的苦楚。这从天磊与未婚妻意珊的相处中便能深刻地体现出来。意珊并没有出过国,她对美国仍充满着幻想,也十分期盼能够留美生活。而天磊则闭口不谈美国的事,对其极其反感。因此两人在相处中也发现了他们之间很多难以互相理解的观点。
其次,天磊是一个对中国旧社会极其厌恶的受到西方影响不浅的海归学者。在回国后,他体会到了酒席上应酬的疲惫,人们对于“留洋学生”一味的崇拜和其崇洋媚外的思想。十年时间使台湾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本朴素的街道旁是各种咖啡馆和舞厅,而台湾的青年更是乐此不疲,认为这是时尚的潮流。天磊则对这一切都毫无兴趣,甚至引起了他的反感。
于是,天磊批判美国人对于他人的冷漠,反感美国人的开放和对金钱、地位的追求。回国后也难以适应中国社会中亲友之间的迎合、应酬和巴结,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虚伪,认为那些只因自己出过国便过来讨好的人多么令人作呕。在美国时孤独寂寞,思乡之情绵绵不断。回到台湾之后,发现能够了解自己的人也寥寥无几,仍然无法吐露心声。所以,如书中牟天磊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海明威是迷茫的一代,那么我们便是无根的一代”。由于中西文化的冲突,国人认识的片面,最终使天磊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归宿。
总之,天磊类似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他是一个富有才学的知识分子,但却无法发挥才能,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无法融入社会,同时人们也难以理解他。

|